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三国 >> 详情

张飞当阳桥退敌记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5-26 | 阅读:426次
历史人物 ► 张飞

三国志》等正史对张飞当阳桥退敌的记载较为简略,与《三国演义》的文学演绎存在显著差异。以下是基于史实的核心内容与分析:

张飞当阳桥退敌记

1. 事件背景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追击刘备于当阳长坂,刘备率数十骑脱逃,命张飞率二十骑断后。《三国志·张飞传》仅载:“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

2. 关键细节辨析

兵力对比:张飞仅率二十余骑,面对曹操数千虎豹骑精锐。曹军畏惧非因桥断,而是张飞疑兵之策——令骑兵拖树枝扬起尘土制造伏兵假象。

战术核心:成功利用地形(河水阻隔)与心理战(威吓+疑兵),《资治通鉴》称“敌疑有伏,遂退”。

桥梁状态:史未明确记载拆桥行为,可能仅为控制桥头形成对峙。

3. 人物特写

张飞此时展现的并非单纯勇猛,而是兼具战术思维:

选择狭窄桥面抵消曹军兵力优势

利用自身“万人敌”威名震慑敌军

配合疑兵计达成战略拖延目的

4. 历史影响

此战为刘备集团赢得关键喘息时间,后续与孙权联合形成赤壁之战战略格局。裴松之注指出,曹操将领因张飞“勇而有义”未强行突破,反映当时名将对“义战”的普遍态度。

5. 文献差异说明

《三国演义》将事件夸张为“一声吼退百万兵”,实为艺术加工。据《华阳国志》,实际撤退主因是曹军需重整队伍而非单纯被吓退。

延伸知识

汉代桥梁构造:当阳桥应为木梁柱式桥,承重有限,确有被部分拆除的可能。

虎豹骑战力:《魏书》载其“昼夜行三百里”,张飞能阻其追击更显战术价值。

同期战局:赵云于长坂救阿斗发生在同一战役,二者配合形成刘备军撤退的完整时间链。

此战例被视为古代阻击战经典,明代军事著作《阵纪》将其列为“疑兵计”典范,足见其战术研究价值。

文章标签:

上一篇:汉朝与罗马帝国交流 | 下一篇:袁宏后汉纪编年

黄盖苦肉计成

三国黄盖

黄盖苦肉计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计谋,虽然小说有艺术加工,但其核心事件在正史《三国志》中有相应记载。根据史料,这一计策的实施背景、过程及历史

魏国九品中正制探微

三国九品中正制

魏国九品中正制探微 九品中正制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由曹魏政权创立并推行,对后世官僚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背景、内容、

吴大帝孙权权谋

三国孙权

吴大帝孙权的权谋集中体现了其作为三国时期杰出政治家的战略眼光与统治智慧,以下从多个维度结合史实展开分析:1. 平衡豪族与寒门的政治布局 孙权继承父

赤壁之战始末考

三国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208年)是东汉末年决定南北格局的关键战役,其始末可综合《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料考证如下:背景与起因 1. 曹操统一北方的战略推进:建安

张飞的勇猛战绩

三国张飞

张飞作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其勇猛善战的形象在史书和民间传说中均有丰富记载。以下是基于《三国志》等史料整理的张飞主要战绩及相关史实分析:1. 当阳

张飞长坂坡喝退曹军

三国张飞

《三国志·蜀书·张飞传》记载了张飞在长坂坡喝退曹军的经典事迹,此事发生于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荆州的背景下。以下结合史料与相关背景展开分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