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长坂坡喝退曹军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12 | 阅读:8957次历史人物 ► 张飞
《三国志·蜀书·张飞传》记载了张飞在长坂坡喝退曹军的经典事迹,此事发生于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荆州的背景下。以下结合史料与相关背景展开分析:
1. 历史事件核心
据《三国志》记载,刘备撤离新野时,张飞率二十骑断后。他据守当阳桥(即长坂桥),"据水断桥,瞋目横矛",大喝:"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曹军竟无人敢近,刘备势力得以脱险。裴松之注引《魏略》补充,张飞拆毁桥梁的细节可能为后世演义所本。
2. 战术合理性分析
地形优势:当阳桥地处汉水支流,河道构成天然屏障
心理震慑:张飞以勇猛著称,其"万人敌"威名(见《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评》)产生威慑
曹军状态:曹军刚经历长坂追击战(记载"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已成疲兵
3. 相关军事背景
曹操此次南征动用主力,据《资治通鉴》载有"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的急行军。刘备军包含十余万百姓(含辎重),日行仅十余里。张飞此举为掩护撤退的关键战术节点。
4. 与演义的差异
正史无"三声喝断"情节
无明确记载曹军将领被吓死(演义作夏侯杰)
据《三国志·赵云传》,赵云救护阿斗发生于此前战斗
5. 后续影响
此战后刘备改道汉津,与关羽会合,为赤壁之战奠定联合孙权的基础。《华阳国志》记载张飞因此战获"万人之敌"评价,成为其军事生涯重要转折点。
值得注意,唐代《元和郡县图志》指当阳桥在唐时仍存遗迹,但具置存争议。现古在湖北当阳已发现多处汉代桥梁遗址,与文献记载的交通路线基本吻合。这一战例充分体现了古代战争中地形利用与心理战术的结合,其真实性得到多部史籍交叉印证。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