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攻南唐取淮南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7-18 | 阅读:4185次历史人物 ► 周世宗
后周攻南唐取淮南是指五代十国时期(954年-960年),后周世宗柴荣三次南征南唐,最终夺取淮南十四州的重大军事行动。这一系列战役对中原王朝统一南方具有战略意义,以下是具体分析:
背景与动因
1. 后周的战略需求:世宗即位后推行"先南后北"战略,淮南是南北缓冲地带,控制此地可切断南唐对中原的威胁,同时获取江淮财富以支撑北伐契丹。
2. 南唐的衰弱:中主李璟统治后期政局不稳,国库虚耗于对闽、楚的扩张战争,名将刘仁赡死后防御体系出现漏洞。
战役经过
第一次南征(956年):周军攻占滁州、扬州,但因雨季补给困难暂时撤退。
第二次南征(957年):周世宗亲征,采用水陆并进战术,在正阳(今安徽寿县)大破南唐,夺取寿州。
第三次南征(958年):周军攻陷濠州、泗州,剑指长江,迫使南唐割让光州、舒州等淮南十四州,并去帝号称臣。
军事技术亮点
建设:后周在汴梁开凿水道训练水师,突破南方政权的水战优势。
攻城战术:采用"堑壕围城法"长期围困寿州,配合爆破技术(史载"发机飞火"记载)。
政治经济影响
1. 后周获得淮南盐场,年增财政收入200万贯,占当时国库三分之一。
2. 南唐失去战略屏障,迁都洪州(南昌),为后来宋灭南唐埋下伏笔。
3. 中原政权首次将疆域推进到长江北岸,改变了"守淮必守江"的传统格局。
争议与后续
部分史家认为周世宗若未早逝,可能提前完成统一。南宋吕祖谦在《历代制度详说》中批评南唐"弃淮保江"的战略失误。
该战役促使北宋建立后沿用"先易后难"的统一方略,赵匡胤在淮南设立转运司监管漕运。
这场战争印证了五代时期"得淮南者得天下"的军事格言,其攻防体系演变对宋辽战争中的江淮防线构建产生了直接影响。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