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三国 >> 详情

孙吴政权兴衰史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6-16 | 阅读:5143次
历史人物 ► 孙吴

孙吴政权(229年-280年)是三国时期割据东南的政权,由孙权建立,其兴衰历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孙吴政权兴衰史

一、兴起与奠基(200年-229年)

1. 孙氏早期势力孙坚孙策奠定基础。孙坚因讨伐董卓成名,后战死;孙策以玉玺为质向袁术借兵,平定江东六郡(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陵、庐江),开创基业,但200年遇刺身亡。

2. 孙权继位与巩固

- 孙权18岁继位,依靠张昭周瑜稳定局势,推行"保江东、观成败"战略。

- 208年联合刘备赢得赤壁之战,奠定三分天下基础。

- 211年迁治所至秣陵(后改名建业),修建石头城。

- 夺取荆州(219年袭杀关羽)、夷陵之战(222年陆逊火攻破蜀)后,势力达鼎盛。

二、鼎盛时期(229年-252年)

1. 正式: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与曹魏蜀汉并立。

2. 开发江南

- 推行屯田制,设典农校尉管理垦荒。

- 改善水利,开凿破岗渎运河连接秦淮河与太湖。

- 山越治理:通过军事镇压(如贺齐、诸葛恪)与招抚结合,扩充兵源。

3. 海外扩张

- 230年派卫温、诸葛直探险夷洲(台湾)。

- 交州刺史吕岱平定士氏叛乱(226年),巩固岭南。

4. 军事对峙

- 234年与蜀汉约定"中分天下",共同伐魏。

- 241年芍陂之战(全琮)、247年东兴之战(诸葛恪)等局部胜利。

三、衰落与灭亡(252年-280年)

1. 继承人危机

- 孙权晚年"二宫之争"(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党争),导致陆逊等重臣被牵连(245年),削弱统治核心。

- 252年孙权死,幼子孙亮继位,权臣诸葛恪专权,253年遭孙峻诛杀,开启宗室杀戮。

2. 内乱频发

- 孙綝废孙亮立孙休(258年),孙休又诛杀孙綝(258年)。

- 264年孙皓即位后暴虐无道,发明"剥面凿眼"等酷刑,滥杀大臣(如丞相万彧、将军留平)。

3. 经济军事衰退

- 屯田制崩溃,将领世袭领兵制导致私兵泛滥。

- 272年西陵督步阐叛乱,虽被陆抗平定,消耗国力。

- 优势丧失,楼船技术被晋军超越。

4. 灭亡过程

- 279年晋军分六路伐吴,王濬顺江而下。

- 280年孙皓投降,吴亡,三国归晋。

扩展知识

制度特点:实行"复客制"(功臣可世袭依附民)、"奉邑制"(将领食租税),强化士族特权。

文化贡献:吴国是六朝文化的开端,建业成为南方首个正统王朝都城;赵爽注《周髀算经》,陆绩著《浑天图》。

民族融合:平定山越后,加速汉族与越族融合,为后世"衣冠南渡"奠定基础。

孙吴政权存续52年,其开发江南的功绩影响深远,但内政弊端和继承制度缺陷导致速亡,成为三国中最后一个灭亡的政权。

文章标签:孙吴政权兴衰

上一篇:汉朝的女政治家吕后专权 | 下一篇:孙恩起义乱江东

夷陵之战的历史影响

三国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222年)是三国时期蜀汉刘备为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而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略进攻,最终以蜀军惨败告终。这场战役对三国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姜维:蜀汉复兴的中兴大将

三国姜维

姜维作为蜀汉后期最重要的军事统帅和政治人物,其"复兴蜀汉"的历史定位存在一定争议,但确实在极端困难的局势下展现了杰出的军事才能和忠诚品质。以下从

马超的西凉铁骑

三国马超

马超的西凉铁骑是东汉末年一支以凉州(今甘肃、宁夏一带)为根据地的精锐骑兵部队,以其骁勇善战著称。马超作为西凉军阀马腾之子,继承并壮大了这支军

三国时期少数民族政策比较

三国三国

三国时期(220-280年)的少数民族政策因魏、蜀、吴三国不同的地理环境、统治需求和战略目标而呈现显著差异。以下是三国政权对少数民族政策的比较分析: 一

孙吴政权兴衰史

三国孙吴

孙吴政权(229年-280年)是三国时期割据东南的政权,由孙权建立,其兴衰历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兴起与奠基(200年-229年)1. 孙氏早期势力:孙坚、

孙吴政权的发展变迁

三国孙吴

孙吴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的重要政权之一,其发展和变迁是中国历史的重要部分。以下是对孙吴政权发展变迁的详细介绍。一、孙吴政权的建立孙吴政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