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唐朝 >> 详情

罗隐讽刺诗人传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7-31 | 阅读:2597次
历史人物 ► 罗隐

罗隐(833—909),原名横,字昭谏,号江东生,晚唐五代著名诗人、文学家,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阳)人。因其诗文以讽刺见长,后世称其为“讽刺诗人”,著有《罗昭谏集》《谗书》等。

罗隐讽刺诗人传

一、生平与时代背景

罗隐生于晚唐乱世,历经懿宗、僖宗、昭宗三朝,目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科举腐败等社会乱象。他早年屡试不第,史载“十上不中第”,因言辞尖锐得罪权贵,曾被斥为“举场十恶”之一。后因战乱避居浙江,晚年投奔吴越王钱镠,任钱塘令、给事中等职。

二、诗歌的讽刺特色

1. 直指时弊:如《蜂》中“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揭露百姓被剥削的苦难;《感弄猴人赐朱绂》讽刺朝廷昏聩,将功名赐予弄猴艺人而贤士沉沦。

2. 寓言化手法:常借历史人物或自然意象影射现实,如《西施》批评“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反对将亡国之责归咎女性。

3. 语言尖锐犀利:其诗少用典故,白描中见锋芒,如《自遣》“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表面颓唐,实则抨击社会不公。

三、《谗书》的批判精神

罗隐的讽刺散文集《谗书》被鲁迅誉为“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书中《英雄之言》直指统治者以“救民”为幌子行窃国之实,《荆巫》借鬼神讽刺官僚贪婪,均体现其“愤世嫉邪”的思想核心。

四、历史评价与影响

罗隐的讽刺艺术对后世影响深远,王安石评其诗“意味深婉”,清代贺裳称其“冷语冰人”。其作品因揭露社会黑暗,在宋代曾被列为禁书。明代冯梦龙《古今谭概》亦收录其讽刺轶事,足见其民间影响力。

扩展知识

科举挫折与创作:罗隐屡试不第与其性格相关,《唐才子传》载其“性简傲,好谐谑”,试卷中多讽喻之语,触怒考官。

民间传说:江浙一带流传“罗隐秀才”故事,称其本有“皇帝口”,因故被天命所夺,转为“讨饭骨”,反映民众对其才学的认可与同情。

罗隐的讽刺文学不仅是晚唐社会的一面镜子,更以其独特的批判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文章标签:

上一篇:隋代科举制度的创立 | 下一篇:十国艳史之南唐后宫风云录

唐朝科举制度变迁分析

唐朝唐朝

唐朝科举制度的变迁反映了中国古代选拔官员体系的逐步完善,对后世影响深远。其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初创与制度化(高祖至太宗时期) 唐高祖武德

安禄山范阳起兵乱

唐朝安禄山

安禄山范阳起兵是唐代天宝十四载(755年)爆发的重大叛乱事件,标志着“安史之乱”的开始。以下结合史实详细分析其背景、过程及影响: 一、叛乱背景1. 政

王昌龄诗家夫子

唐朝王昌

王昌龄被誉为“诗家夫子”,这一称号源于他高超的诗歌造诣以及对后世诗人的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方面分析这一称号的内涵与依据:1. 诗歌成就的开创性 王

怀素芭蕉练字癫

唐朝怀素

怀素(737年—799年),唐代著名书法家,以狂草著称,与张旭并称“癫张醉素”。关于“怀素芭蕉练字”的典故,历史文献中有明确记载,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

罗隐讽刺诗人传

唐朝罗隐

罗隐(833—909),原名横,字昭谏,号江东生,晚唐五代著名诗人、文学家,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阳)人。因其诗文以讽刺见长,后世称其为“讽刺诗人”,著

十国吴越文化名人罗隐生平与贡献研究

五代十国罗隐

罗隐生平与贡献研究:十国吴越文化下的杰出文人罗隐,作为十国吴越文化下的杰出文人,以其独特的诗词风格和深刻的社会见解,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