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时期的动物殉葬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8-14 | 阅读:9584次历史人物 ► 妇好
殷商时期的动物殉葬是当时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宗教信仰、社会等级与祭祀传统。考古发现与甲骨文记载显示,动物殉葬在商代尤其是晚商(约公元前1300—前1046年)极为盛行,常见于王陵、贵族墓葬及祭祀坑中。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说明:
1. 殉葬动物的种类与选择
商代殉葬动物以家畜为主,包括马、牛、羊、猪、狗等,另有一些野生动物如鹿、象、虎等。其中,马和狗最为常见:
- 马多用于贵族或王室墓葬,常与战车配套殉葬,象征军事权力(如殷墟王陵区发现的车马坑)。
- 狗被认为具有驱邪功能,常埋于墓道或腰坑中(如妇好墓腰坑内殉葬一只玉狗)。
- 大型祭祀中则多用牛、羊,甲骨文记载商王一次祭祀可用上百头牛(“百牢”)。
2. 殉葬方式与仪式意义
- 完整殉葬:动物全尸埋葬,可能象征墓主死后继续享用财富。
- 肢解或部分埋葬:如甲骨文“卯”字即指剖牲祭祀,常见于祭祀坑中的动物骨骼碎片。
- 同殉:部分高等级墓中出现人殉与动物殉葬结合(如殷墟M1001大墓殉葬人与马)。
这些行为可能与“血食”观念相关,通过牺牲动物沟通神灵,保障墓主在彼岸世界的地位。
3. 等级差异与礼制规范
殉葬动物数量与种类直接反映墓主身份:
- 商王墓葬(如殷墟西北岗王陵区)殉葬动物可达数百,包含象、虎等珍兽。
- 中低贵族仅殉葬少量狗或猪,平民墓葬则罕见动物殉葬。
甲骨文“用牲”记载显示,祭祀规格与殉葬规模受严格礼制约束。
4. 宗教与宇宙观背景
动物殉葬与商人的“泛灵信仰”密切相关:
- 部分动物(如青铜器上的饕餮纹)被赋予神性,作为人神媒介。
- 腰坑殉狗可能对应“地下守护”观念,与商人对“黄泉”的想象有关。
- 甲骨卜辞中常见以动物占卜吉凶(如“贞:御妇好于父乙,豚十”)。
5. 考古实证与区域差异
- 殷墟遗址:小屯宫殿区祭祀坑发现大量动物骨骸,部分带有焚烧痕迹。
- 山东苏埠屯:商代诸侯墓殉葬马匹与青铜器共存,反映地方对中央礼制的模仿。
- 南方地区: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殉葬虎骨,显示地域性动物崇拜。
6. 演变与后世影响
商代动物殉葬在周代逐渐减少,代之以陶俑、青铜器模型(如西周车马俑),但部分习俗延续至春秋战国(如秦国贵族墓殉葬马匹)。甲骨文中“牲”字的演变也反映了动物殉葬从实物到符号化的过程。
殷商的动物殉葬体系不仅是一种葬俗,更是早期国家权力、宗教信仰与资源控制的集中体现。其背后涉及畜牧经济(商代晚期马匹驯养技术成熟)、手工业(青铜器铸造支持祭祀用具)等多维度社会基础,为理解商文明提供了重要视角。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