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五代十国 >> 详情

回鹘商人在河西走廊活动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6-21 | 阅读:1540次
历史人物 ► 唐朝

回鹘商人在河西走廊的活动是唐宋时期丝绸之路贸易史上的重要篇章。回鹘(又称回纥)作为活跃于漠北及西域的游牧民族,自7世纪崛起后,凭借其与唐朝的政治联盟及地理位置优势,逐渐成为丝绸之路贸易的中介者。河西走廊作为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咽喉要道,成为回鹘商人频繁往来的核心区域,其商业活动对欧亚大陆的物资流通、文化交融产生了深远影响。

回鹘商人在河西走廊活动

1. 历史背景与政治纽带

回鹘汗国(744—840年)与唐朝长期保持"绢马贸易"关系。安史之乱期间(755—763年),回鹘出兵助唐平叛,获得巨额绢帛回报,并垄断了唐与西域的贸易特权。河西走廊的凉州(今武威)、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等重镇成为回鹘商队的必经之地。840年回鹘汗国解体后,西迁的回鹘部众在高昌建立西州回鹘政权(9—13世纪),继续通过河西走廊与中原及辽、西夏进行贸易。

2. 商业网络与商品流通

回鹘商人以"行商"与"坐贾"两种形式活跃于河西:

输出商品:马匹(尤其著名的"汗血宝马")、玉石(于阗玉)、香料(波斯乳香)、葡萄干、硇砂(药物原料)等西域特产。

输入商品:中原的丝绸、瓷器、茶叶、铜钱,以及吐蕃的麝香、毛皮。敦煌文书P.3547号记载了回鹘商队在沙州(敦煌)以"驼马佣保"方式转运货物的细节。

中转贸易:将大食(阿拉伯)玻璃器、印度宝石转售中原,同时将中原物资西销,形成跨洲际贸易链。

3. 商业制度与社会影响

榷场与牙人:北宋在秦州(今天水)、渭州(今平凉)设榷场,官府通过"牙人"(中介)规范回鹘贸易,征收"抽解税"。

货币使用:回鹘商人既用实物交易(如绢帛折价),也流通宋钱、萨曼王朝银币,敦煌出土文书可见"贷绢契"等金融契约。

宗教传播:商队将摩尼教、景教带入河西,敦煌莫高窟第65窟壁画中的回鹘供养人形象反映了其文化影响。

4. 考古与文献证据

黑水城出土的西夏文《天盛律令》规定对回鹘商队征税标准,反映其商业规模。

甘肃武威唐墓出土的牵驼俑中,深目高鼻的胡商形象可能与回鹘族群有关。

《宋会要辑稿》记载西州回鹘"善市易,贪财甚",显示其商业民族特性。

5. 衰落与遗产

13世纪蒙古西征后,回鹘商人逐渐融入元代的色目人集团,河西走廊贸易主导权转向畏兀儿(元代对回鹘的称呼)与回族商帮。回鹘商人留下的贸易网络为后来的茶马互市奠定基础,其双语(汉-回鹘文)契约文书成为研究古代商业法制的重要资料。河西走廊至今留存的多处回鹘文题记(如张掖大佛寺),见证了这段商业文明的辉煌。

文章标签:回鹘商人

上一篇:贺知章金龟换酒 | 下一篇:宋代印刷术的普及

冯道历事五朝

五代十国冯道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五代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以其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及辽朝(契丹)五朝十一帝的经历而闻名,是中

冯道历仕十主相

五代十国冯道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号长乐老,五代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官僚,以其历仕多个政权而闻名。他先后在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以及辽朝等五个朝代中

汴京城的市井商业生态

五代十国资治通鉴

汴京(今河南开封)作为北宋都城,其市井商业生态堪称中国古代城市经济的巅峰代表,呈现出高度专业化、开放性和世俗化的特征。根据《东京梦华录》《清

闽国铸币“永隆通宝”考

五代十国王延政

闽国铸币“永隆通宝”考 “永隆通宝”是五代十国时期闽国政权铸造的一种铜钱,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货币研究意义。以下从铸造背景、钱文特征、版别分类

唐朝医学成就

唐朝唐朝

唐朝是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继承前代医学成果的基础上,取得了多方面的突破与创新。以下是唐朝医学的主要成就及贡献:1. 官方医学教育体系的

唐朝的天文历法研究

唐朝唐朝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天文历法研究的重要时期,其成就受到前代积累和对外开放的影响,形成了系统化的历法体系和先进的天文观测技术。以下是其主要特点和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