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五代十国 >> 详情

冯道历事五朝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8-06 | 阅读:6898次
历史人物 ► 冯道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五代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以其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及辽朝(契丹)五朝十一帝的经历而闻名,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长乐老"式人物。他的仕途跨度长达四十余年,历经政权更迭而始终身居高位,引发了后世对其政治操守和历史定位的争议。

冯道历事五朝

一、政治生涯的多朝仕宦

1. 后唐时期(923-936年)

冯道最早以文学才能受后唐庄宗李存勖赏识,任翰林学士。明宗李嗣源即位后,因冯道劝谏减赋、舒缓民力,得到重用,官至宰相。他主持校订《九经》,开创官刻儒家经典先河,推动了文化事业。

2. 后晋时期(936-947年)

石敬瑭建立后晋后,冯道仍居相位,曾代表后晋出使契丹。面对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威慑,他以不卑不亢的态度赢得尊重,被辽太宗称为"此老非多事者"。

3. 辽朝短暂任职(947年)

契丹灭后晋时,冯道被迫接受辽朝太傅职位,但仅三个月后即以"南朝人不宜北居"为由南归,体现其务实态度。

4. 后汉与后周时期(947-954年)

在后汉、后周两朝继续担任宰相。后周世宗柴荣北伐前,冯道以"未审陛下能为唐太宗否"直谏,显示其晚年仍保持政治原则。

二、历史评价的多维解读

1. 传统儒家的批判视角

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斥责冯道"不知廉耻",司马光也称其"奸臣之尤"。这种评价基于儒家"忠臣不事二主"的标准,认为他缺乏气节。

2. 实用主义的重新审视

现代学者如钱穆指出,在五代乱世中,冯道维持政权运转、保护百姓生计,其政治妥协具有现实合理性。他任相期间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减少战争对民生的破坏。

3. 文化贡献的客观成就

冯道主持的"五代监本"《九经》是中国最早的官方刻印儒家经典,开创了印刷史上雕版印刷大规模应用的先例,对文化传承影响深远。他还组织学者校订典籍,推动了文献学发展。

三、政治智慧的深层分析

1. "屈身以安民"的政治哲学

冯道在《长乐老自叙》中自陈"上显祖宗,下安亲戚",透露出以民生为重的执政理念。五代八姓十三君的更替背景下,他的持续仕宦客观上维持了行政体系的稳定。

2. 灵活的外交策略

出使契丹时,面对耶律德光"天下百姓如何救得"的质问,他以"此时佛出也救不得,惟皇帝救得"应答,既避免冲突又不失尊严,展现高超的外交智慧。

3. 官僚体系的维护者

在武人专权的时代,冯道作为文官,维系了科举制度和官僚体系的运作。他提拔寒门士子,抑制藩镇势力膨胀,为宋代文治打下基础。

四、历史语境的再思考

五代时期政权平均寿命不足十年,要求臣子绝对效忠某个政权并不现实。冯道的选择反映了乱世中知识分子在道义与生存间的平衡。宋代以后君主专制强化,他的"事多主"经历才成为道德批判的标靶。近年来史学界更注重从当时的社会断裂性理解其行为,认为他实质承担了文化延续和制度传承的隐晦使命。

冯道的一生折射出中国历史上"道统"与"政统"的复杂关系。他的碑文自称"孝于家,忠于国",将"国"抽象为超越具体王朝的文化共同体,这种政治理念在宋代理学兴起前具有一定代表性。其刻印《九经》的行为,暗示了在武力更迭中保存文化命脉的自觉意识。

文章标签:

上一篇:诗仙李白醉月吟 | 下一篇:宋代僧官制度考述

冯道历事五朝

五代十国冯道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五代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以其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及辽朝(契丹)五朝十一帝的经历而闻名,是中

冯道历仕十主相

五代十国冯道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号长乐老,五代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官僚,以其历仕多个政权而闻名。他先后在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以及辽朝等五个朝代中

汴京城的市井商业生态

五代十国资治通鉴

汴京(今河南开封)作为北宋都城,其市井商业生态堪称中国古代城市经济的巅峰代表,呈现出高度专业化、开放性和世俗化的特征。根据《东京梦华录》《清

闽国铸币“永隆通宝”考

五代十国王延政

闽国铸币“永隆通宝”考 “永隆通宝”是五代十国时期闽国政权铸造的一种铜钱,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货币研究意义。以下从铸造背景、钱文特征、版别分类

冯道历事五朝

五代十国冯道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五代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以其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及辽朝(契丹)五朝十一帝的经历而闻名,是中

冯道历仕十主相

五代十国冯道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号长乐老,五代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官僚,以其历仕多个政权而闻名。他先后在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以及辽朝等五个朝代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