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道历仕十主相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8-06 | 阅读:8845次历史人物 ► 冯道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号长乐老,五代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官僚,以其历仕多个政权而闻名。他先后在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以及辽朝等五个朝代中担任宰相或其他重要职位,因此有“历仕十主”之称(实际侍奉的君主数量因不同记载略有出入)。以下是关于冯道的几个关键点:
1. 仕宦经历
冯道的政治生涯始于后唐庄宗时期,历任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等职。后唐灭亡后,他继续在后晋、后汉、后周等政权中担任重要职务,如后晋时的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后周时加封太师。辽太宗耶律德光攻入中原时,冯道也曾短暂为辽朝服务。
2. 政治智慧与争议
冯道以善于适应政权更迭著称,其政治灵活性在乱世中尤为突出。他注重民生,主张轻徭薄赋,在任职期间推行了一些惠民政策。然而,后世对他的评价两极分化:宋代以后,儒家士大夫多批评他“不忠”,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指责其“无廉耻”;但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也承认他“务行宽厚”,百姓受益。
3. 文化贡献
冯道主持校勘并刊刻了儒家经典“九经”(《易经》《书经》等),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官方刻印典籍,推动了印刷术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此举对后世科举和教育影响深远。
4. “长乐老”自述
晚年冯道自号“长乐老”,并撰写《长乐老自叙》,总结自己的一生。文中详列历任官职和所受荣宠,表现出对自身仕途的自得,但也流露出对乱世中身不由己的复杂心态。这种自我辩护进一步引发了后世对其道德立场的争论。
5. 历史背景与评价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之一,冯道的“事多君”行为需置于这一背景下理解。清代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认为,冯道的务实态度客观上减少了政权过渡时的社会动荡。现代史学家如陈寅恪则指出,冯道代表了乱世中官员在“忠君”与“保民”之间的艰难抉择。
冯道的形象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忠”与“变”的矛盾,其生平成为研究五代政治和士大夫行为模式的典型案例。
文章标签:
上一篇:唐朝医学成就 | 下一篇:宋代民间借贷现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