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元朝 >> 详情

王祯著农器图谱

朝代:元朝 | 时间:2025-06-18 | 阅读:4443次
历史人物 ► 王祯

王祯农书·农器图谱》是中国元代农学家王祯所著的农业技术典籍《王祯农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书于1313年。该图谱是中国现存最早系统记录传统农具的图文并茂的专著,具有极高的农学史、科技史和图像学研究价值。

王祯著农器图谱

一、内容结构

农器图谱共12卷,占《王祯农书》三分之一篇幅,收录农具及农业设备257种,配有306幅精细插图。按功能分为20门类:包括田制、耒耜、镢锸、钱镈、铚艾、杷朳、蓑笠、杵臼、仓廪、鼎釜、舟车、灌溉、利用、蚕缫、蚕桑、织纴、纩絮、麻苎等,涵盖了农业生产全过程所需器具。

二、农具分类特点

1. 耕作器具:详细记载曲辕犁、耧车等革新农具,其中"犁鑱"(犁铧)部分记载了适应不同土壤的7种造型。

2. 灌溉机械:图文并茂记录翻车(龙骨水车)、筒车、高转筒车等复杂水利机械,详述齿轮传动结构。

3. 收获加工工具:收录连枷、风扇车等谷物处理设备,其中"水击面罗"利用水力驱动的筛面装置体现了自动化思想。

4. 纺织器具:系统保存了32种纺织机械,如大纺车的记载比欧洲早400余年。

三、技术价值

1. 首次采用"物谱+图说"体例,图绘比例精确,多数设备标注关键尺寸。如高转筒车注明"其车之高,以岸为准"等操作参数。

2. 记录了20余种已失传农具,如用于旱地播种的"砘车",其镇压保墒功能记载为现存唯一史料。

3. 包含多项世界最早记载:如金属锻造的"铁搭"(四齿耙)使用技术,比欧洲早两个世纪。

四、农学思想

1. "授时"与"地利"结合理念:强调农具需适应节气变化与地域特点,记载了针对江南水田、北方旱地的差异化器具设计。

2. 生产力革新意识:推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系统比较不同农具效率。如指出楼车播种"日种一顷"的效率是撒播的3倍。

3. 农业系统观:将农具置于"耕-种-管-收-藏"全流程考量,提出"农家必资"的器具配套体系。

五、历史影响

1.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直接引用其62%的农器内容。

2. 日本江户时代《成形图说》等农书多次翻刻该书图谱。

3. 现代研究证实,图谱中记载的某些机械原理仍应用于当代农具设计,如曲柄连杆机构在播种机上的应用。

六、版本流传

现存最早为1525年明代山东刻本,国家图书馆藏有完整嘉靖本。201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校注本首次对全部农具进行了现代工程制图复原。考古发现证实,河南荥阳元代遗址出土的铁犁铧与图谱记载的"尖脚犁"形制完全吻合。

该图谱不仅保存了大量中世纪农业技术细节,其"器以载道"的编撰理念更开创了中国技术图谱的先河,与同时代欧洲的《田园乐趣》相比,在系统性、科学性上展现出显著优势,反映出元代中国农业技术体系的成熟度。

文章标签:农器图谱

上一篇:宋神宗熙宁改革者:惊才绝艳的改革家群体 | 下一篇:明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边疆治理

姚枢倡理学

元朝姚枢

姚枢(1201—1278)是宋末元初重要的理学家、政治家,其倡导理学的事迹与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理学传承与学术背景姚枢出身于南宋儒学世家,早

元代江南经济的繁荣

元朝元朝

元代江南经济的繁荣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现象。尽管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但其对江南地区的治理和经济政策客观上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繁荣。

朱元璋如何推翻元朝统治

元朝元朝

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进程,涉及军事、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以下是其关键步骤和背景分析: 1. 元末社会矛盾的激化元朝后

元代医学的发展与成就

元朝元朝

元代医学的发展与成就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其特点体现在对前代医学的继承、多民族医学的融合以及官方医学体系的制度化建设。以下是

元代气候变化与环境影响

元朝王祯

元代(1271—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气候显著变化的时期,其环境变迁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农牧业发展及民族迁徙密切相关。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树轮、冰芯等

元代纺织业与手工业技术

元朝王祯

元代纺织业与手工业技术的发展在继承宋金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形成了以官府作坊为主导、民间生产为补充的格局,技术上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点。以下从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