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汉朝 >> 详情

匡衡凿壁偷光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8-03 | 阅读:8502次
历史人物 ► 匡衡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出自《西京杂记》,是中国古代勤学典故的经典代表。这一事件发生在西汉时期,具体背景和细节可考据如下:

匡衡凿壁偷光

一、历史背景与人物

匡衡(生卒年不详)为西汉经学家,汉元帝时官至丞相,以精通《诗经》著称。《西京杂记》记载其出身贫寒,年少时家中无钱购置灯油,夜晚读书困难,因而凿穿墙壁借邻舍烛光苦读。需注意的是,东汉时期王充《论衡》已提及类似故事原型,可见此类励志叙事在汉代知识阶层传播广泛。

二、考古与文献佐证

1. 汉代建筑特征:当时民间多为夯土墙或砖木结构,墙壁厚度有限,凿壁具实操可能性。考古发现的汉代平民住宅遗址(如洛阳汉代平民居址)显示,墙壁厚度多在20-30厘米之间。

2. 照明条件:《汉书·货殖传》记载"贫者褐衣不完,糟糠不厌",底层民众夜间确少用灯烛,贵族则使用动物油脂灯或蜜蜡照明。

三、文化符号的演变

唐代《蒙求》将此事列为幼学教材,宋代《三字经》"如囊萤,如映雪"虽未直接引用,但形成同类典故群。明代《幼学琼林》明确将"凿壁偷光"与"孙敬悬梁""车胤囊萤"并称。清据学家赵翼在《陔余丛考》中质疑其细节真实性,反映清代学者对典故的考辨态度。

四、现代多学科解读

1. 光学角度:根据汉代蜡烛照度(约10-30流明),光线透过直径5厘米孔洞时,理论照度可达0.5-1勒克斯,勉强满足竹简阅读需求。

2. 社会学意义:凸显汉代经学取士制度下寒士的上升途径,《汉书》载匡衡因说《诗》获举荐,印证"通经致仕"的社会现象。

这一典故在后世常与《晋书》车胤、孙康故事混用,形成"凿壁囊萤"的复合意象。需注意的是,南宋《困学纪闻》指出早期文献均未记载具体偷读时长,可能系后人增饰。现代陕西旬阳有匡衡墓遗址,但凿壁地点无确证,体现出民间记忆与史实的层累建构。

文章标签:

上一篇:秦国商鞅立木 | 下一篇:严颜老将守巴郡

匡衡凿壁偷光

汉朝匡衡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出自《西京杂记》,是中国古代勤学典故的经典代表。这一事件发生在西汉时期,具体背景和细节可考据如下:一、历史背景与人物 匡衡(

王吉忠谏被罢官

汉朝贡禹

王吉是西汉时期著名的谏臣,字子阳,琅琊皋虞(今山东即墨)人,以直言敢谏著称。他在汉宣帝时期担任谏大夫,因多次上疏批评时政而触怒权贵,最终被罢

第五伦清廉守节

汉朝官廉

第五伦是东汉初年著名的清官廉吏,其事迹主要见于《后汉书·第五伦传》。他以刚正不阿、廉洁自律著称,在中国古代廉政史上具有典范意义,以下从多个维度

苏武牧羊十九年

汉朝苏武

苏武牧羊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气节典范,出自《汉书·李广苏建传》。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解析: 一、历史背景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时期,汉朝与匈

匡衡凿壁偷光

汉朝匡衡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出自《西京杂记》,是中国古代勤学典故的经典代表。这一事件发生在西汉时期,具体背景和细节可考据如下:一、历史背景与人物 匡衡(

匡衡凿壁偷光读

汉朝匡衡

匡衡“凿壁偷光”是中国古代勤奋好学的经典典故,最早见于《西京杂记》记载。这一故事体现了寒门学子克服艰难、刻苦求学的精神,成为后世教育中的典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