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晋朝 >> 详情

束皙补亡诗经

朝代:晋朝 | 时间:2025-06-10 | 阅读:9188次
历史人物 ► 束皙

束皙补《亡诗》是西晋时期文献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反映了魏晋学者对先秦典籍的整理与重构。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束皙补亡诗经

1. 背景与动机

束皙(约261–303)为西晋学者,《晋书》载其“博学多闻”,尤擅古文。汉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所得《古文尚书》等典籍已部分散佚,至魏晋时宫廷民间皆存文献残缺现象。束皙任职著作郎期间,针对《诗经》中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有目无辞的情况进行补作,此举实为延续汉代以来“补亡”传统(如司马迁补《史记》缺篇)。

2. 补作内容考辨

文本依据:束皙称所补六篇“依古义而采《周礼》注”,参稽《仪礼·乡饮酒礼》郑玄注中关于笙诗功用的记载,结合《毛诗序》体系重构诗旨。

文体特征:补诗采用四言体,模拟《小雅》风格,如《南陔》中“循彼南陔,言采其兰”显见《卷耳》句式影响。但与先秦诗歌相比,语言更为整饬,缺少口语化特征。

学术争议: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指出束补“非古辞”,清代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进一步考证先秦笙诗本为器乐无辞,束皙补作实为文人拟古。

3. 历史价值与局限

文献学意义:补亡行为本身展现了魏晋“重建经典”的学术取向,与郭璞注《尔雅》、杜预注《左传》共同构成古文献整理高峰。

思想史维度:束皙通过补诗强化“诗教”功能,如《由仪》中“万物由仪,遂性之乐”体现玄学“自然”理念与儒家的融合。

局限性:宋代朱熹《诗集传》明确将束补列为附录,指出其“徒拟形式而未得风雅之髓”,现代学者亦认为补诗更多反映晋代文学观念而非《诗经》原貌。

4. 相关延伸知识

西晋同期皇甫谧《补亡诗》亦属同类创作,可见当时学界风尚。

敦煌遗书P.2514号写卷存有晋代《诗经》异文,可证束皙时代《诗》文本的多元状态。

南朝梁萧统《文选》专设“补亡”类别,收录束皙之作,显示其文学史影响。

束皙补《亡诗》本质上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学术对话,尽管存在争议,但其对古典文献传承的自觉意识仍具有重要启示。这一事件亦提醒我们注意早期文本流动性与后世阐释之间的复杂关系。

文章标签:

上一篇:三国时期的航海技术 | 下一篇:南朝寒门士人崛起之路

洛阳纸贵左思赋成因

晋朝左思

洛阳纸贵与左思《三都赋》的成因考一、时代背景与社会因素1. 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文风鼎盛,都城洛阳成为文化中心,文人雅士云集。当时流行辞赋创作

石崇金谷斗富

晋朝石崇

石崇与王恺斗富是西晋时期著名的奢侈攀比事件,集中展现了当时门阀贵族骄奢淫逸的社会风气。这一事件在《晋书》《世说新语》等史料中均有记载,其历史

郭象庄子注研究

晋朝庄子

郭象《庄子注》是中国哲学史上极为重要的文本,被视为魏晋玄学“独化论”思想的集大成之作。现存通行本《庄子》33篇实为郭象在整理古本时删订而成,其注

陶侃运砖励志考

晋朝华佗

陶侃运砖励志是东晋名将陶侃为磨砺意志而进行的一项著名行为,体现了其自律与勤勉的品格。这一典故出自《晋书·陶侃传》,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以下从背

束皙竹书纪年考

晋朝束皙

《束皙竹书纪年考》是对西晋汲冢出土的《竹书纪年》进行校勘、考释的重要学术工作,由西晋学者束皙(约261–303)主持完成。作为中国早期编年体史书的代

束皙补亡诗续

晋朝束皙

束皙补亡诗续是指西晋文学家束皙(约261—约300)为补《诗经·小雅》中六篇有目无辞的"笙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而创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