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五次东巡记
朝代:秦朝 | 时间:2025-07-27 | 阅读:4563次历史人物 ► 秦始皇
秦始皇五次东巡是中国历史上极具标志性的事件,反映了秦帝国巩固统一、宣示权威的政治意图。以下是基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等史料的详细梳理及分析:
第一次东巡(前220年)
路线与目的:从咸阳出发,沿渭水至陇西(今甘肃一带),再北抵鸡头山(宁夏六盘山),折返经回中道返回。此次西行旨在威慑西部戎狄,巩固对新征服地区的统治。
政治举措:沿途祭祀天地,于雍城(秦国旧都)举行郊祀,强化政权合法性。此次巡视未立石刻,但为后续东巡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东巡(前219年)
核心事件:
- 封禅泰山:在泰山顶行封礼,山麓行禅礼,宣告受命于天。因儒生议论礼仪不合,始皇怒而罢黜儒生,凸显其对思想控制的严格。
- 刻石颂功:泰山刻石(现存残文)、琅琊刻石(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均强调“六合之内,皇帝之土”的大一统理念。
- 徐福求仙:遣方士徐福出海寻蓬莱仙山,反映始皇对长生的痴迷。
延伸路线:东至成山头(山东荣成),南抵琅琊(今青岛黄岛区),耗时近半年。
第三次东巡(前218年)
遇刺风波:途经博浪沙(河南原阳)时遭张良雇佣力士以铁锥袭击,虽未遂,但暴露了六国遗民的抵抗。始皇下令“大索十日”追捕。
文化象征:再至琅琊,立《琅琊台刻石》,强调“器械一量,同书文字”等统一政策。
第四次东巡(前215年)
北疆经略:主要巡视碣石(河北秦皇岛),派遣蒙恬北击匈奴,连接燕赵长城,构建防御体系。
经济措施:下令“坏城郭,决通堤防”,拆除六国残余工事以利交通,刻《碣石门辞》记述“堕坏城郭”之举。
第五次东巡(前210年)
临终之旅:最后一次出巡南下至云梦(湖北),遥祭舜帝,后顺长江至钱塘(杭州),因风浪改道从吴地(苏州)北上。
死亡与阴谋:在沙丘(河北广宗)病逝,赵高、李斯秘不发丧,引发“沙丘之谋”,加速秦朝灭亡。
遗产争议:会稽刻石(浙江绍兴)特别强调“禁止淫佚”,可能针对吴越旧俗,但次年即爆发陈涉起义。
历史影响与争议
1. 政治意义:通过刻石与祭祀,将皇权神化,形成“车同轨,书同文”的文化整合样板。
2. 资源消耗:频繁巡游征调民力,《汉书》批评“大兴徭役,三十倍于古”。
3. 求仙批判:多次派遣方士寻药耗尽国库,琅琊台等行宫修建加剧社会矛盾。
4. 考古佐证:秦驰道遗迹(如河南宜阳段)和刻石残片证实巡游规模,但部分路线仍有学术争议。
秦始皇东巡是集政治表演、军事震慑与文化改造于一体的战略行动,其高压手段与宏大愿景的悖论,成为后世评价其功过的重要维度。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