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晋朝 >> 详情

束皙补亡诗续

朝代:晋朝 | 时间:2025-07-07 | 阅读:7662次
历史人物 ► 束皙

束皙补亡诗续是指西晋文学家束皙(约261—约300)为补《诗经·小雅》中六篇有目无辞的"笙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而创作的六首四言诗。这一创作行为具有重要的文学史和经学史意义,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

束皙补亡诗续

1. 历史背景考据

束皙生活在西晋太康年间(280-289),这一时期经学复兴,古文经学派占优势。当时宫廷乐官在演奏《诗经》时发现六篇笙诗仅有曲调而无文本,晋武帝命束皙补作。这反映了西晋官方对恢复周代礼乐制度的重视,也体现束皙作为"阳平三贤"之一的经学造诣。

2. 文本创作特点

补亡诗严格遵循《诗经》体例,每首十二句,采用四言句式。内容上依《毛诗序》阐释的题旨展开,如《南陔》写孝养父母,《白华》述贞妇守礼。诗风古朴典雅,大量使用"比兴"手法,如"循彼南陔,言采其兰"即以采香草喻孝行。

3. 经学争议焦点

宋代朱熹《诗集传》指出:"束皙之补,虽曰代之言志,然去古既远,不知当时本旨。"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则认为补诗"体似风雅而义不逮"。争议的核心在于后世文人能否准确还原周代诗作的原貌,其实质涉及经学解释权的问题。

4. 文学史价值

(1)开创"拟古补亡"创作传统,后世如唐代韩愈《补失刑》、皮日休《补九夏》皆受其影响;

(2)确立"以经证诗"的创作范式,宋代王应麟《困学纪闻》称其"依经立义,可为注疏家法";

(3)提供早期四言诗复兴的样本,与同时代陆云、郑丰等人的四言诗创作形成呼应。

5. 相关学术延伸

束皙补诗行为与西汉刘向《列女传·晋范氏母》记载的"诗有其义而亡其辞"相印证。近年出土的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中发现与《由仪》篇名相似的记载,为研究笙诗流失时间提供新线索。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详细考证了六笙诗的礼仪用途,指出它们属于"乡饮酒礼""燕礼"的固定曲目。

束皙补亡诗续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文化现象,既展现了魏晋文人的经学素养,也暴露出文本重构的局限性。其价值不仅在于文学创作本身,更在于引发了关于经典诠释、文化传承等问题的持久思考。

文章标签:补亡诗

上一篇:江东小霸王的崛起 | 下一篇: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始末

《东晋士族的权力斗争》

晋朝司马睿

东晋(317—420年)是中国历史上门阀士族政治达到顶峰的时期,皇权相对衰弱,以王、谢、庾、桓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士族集团通过复杂的权力斗争掌控朝政,深

束皙补亡诗续

晋朝束皙

束皙补亡诗续是指西晋文学家束皙(约261—约300)为补《诗经·小雅》中六篇有目无辞的"笙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而创作

周处除三害记

晋朝周处

《周处除三害》是中国古代一则著名的劝善故事,最早见于东晋史学家虞预的《会稽典录》,后经南北朝刘义庆编入《世说新语·自新》,成为传统道德教育的经

陆机洛阳纸贵

晋朝陆机

陆机“洛阳纸贵”的典故出自《晋书·左思传》,但实际主角是左思而非陆机。这一典故反映了西晋时期文学作品的传播盛况,以下是围绕这一历史事件的详细分

束皙补亡诗续

晋朝束皙

束皙补亡诗续是指西晋文学家束皙(约261—约300)为补《诗经·小雅》中六篇有目无辞的"笙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而创作

束皙补亡诗经

晋朝束皙

束皙补《亡诗》是西晋时期文献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反映了魏晋学者对先秦典籍的整理与重构。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1. 背景与动机 束皙(约261–303)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