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毒计乱长安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27 | 阅读:1721次历史人物 ► 贾诩
贾诩的“毒计乱长安”指的是东汉末年董卓死后,其部将李傕、郭汜等人本欲解散军队逃亡,贾诩却献计让他们反攻长安,导致关中再次陷入战乱的历史事件。这一计谋影响深远,不仅加速了东汉政权的崩溃,也为后世提供了乱世谋士的策略范例。
一、事件背景与贾诩献计动机
1. 董卓之死后的权力真空:192年董卓被吕布所杀,其部将李傕、郭汜等人群龙无首,朝廷下令赦免凉州军,但要求解散部队。李傕等人恐惧朝廷清算,准备各自逃亡。
2. 贾诩的劝说核心:
- 利害分析:贾诩指出,若分散逃亡,即使一个亭长也能抓捕他们,不如集结兵力西攻长安,“事成则奉国家以正天下,不成再走未迟”(《后汉书》)。
- 身份考量:贾诩作为凉州武威人,与西凉军利益相关,此举或为自保,亦可能有意搅乱局势以谋求机遇。
二、战乱过程与后果
1. 长安陷落:李傕、郭汜联合张济、樊稠等率军攻破长安,吕布败逃,司徒王允,汉献帝再陷权臣控制。
- 血洗朝堂:李傕等人报复性诛杀大臣,长安城内“死者万余人”(《三国志·贾诩传》)。
2. 关中持续动荡:
- 李傕、郭汜后期内讧,互相攻伐,关中“民相食,白骨委积”(《后汉书·献帝纪》)。
- 汉献帝东迁洛阳,曹操借机“奉天子以令诸侯”,开启北方统一进程。
三、贾诩的策略评价
1. 现实主义的体现:
- 贾诩并非单纯残忍,而是深谙乱世生存法则。他后辅佐张绣、曹操时多次展现“自保为先”的取向,如劝张绣降曹后又在官渡前建议其叛变,最终仍回归曹营。
2. 历史争议:
- 裴松之批评贾诩“祸机一发而殃流百世”,认为此计导致汉室彻底失序。
- 亦有观点认为,贾诩此举客观上加速了军阀割据的终结,为曹操统一北方创造条件。
四、延伸知识:贾诩的谋略特点
1. 精准的风险评估:贾诩一生所献计策多建立在对各方实力的冷静分析上,如晚年劝阻曹操攻吴,预判准确。
2. 低调的生存智慧:在曹魏时期“阖门自守,退无私交”,得以善终,与郭嘉、荀彧等形成对比。其子贾穆、贾访皆封侯,家族延续至西晋。
贾诩的“毒计”本质是乱世中谋士的极端选择,其后续发展已超出他早期预期,但也印证了“乱世用重典”的无奈逻辑。关中浩劫成为东汉政权崩溃的转折点,而贾诩的实用主义哲学则深刻影响了魏晋士人的处世之道。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