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盛劾严嵩死谏
朝代:明朝 | 时间:2025-07-28 | 阅读:8941次历史人物 ► 严嵩
杨继盛劾严嵩死谏是明代嘉靖朝重要的政治事件,展现了士大夫不畏权贵、舍生取义的精神。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1. 背景与动机
杨继盛(1516-1555)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至兵部武选司员外郎。嘉靖年间,严嵩父子把持朝政二十年,贪腐横行。杨继盛目睹边患频发(如蒙古俺答汗侵扰)、民不聊生,遂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上《请诛贼臣疏》,列举严嵩“十罪五奸”,包括专权乱政、卖官鬻爵、纵子敛财(严世蕃借官职买卖敛财无度)等罪行,指责其架空内阁、结党营私,甚至操纵皇帝(“挟天子令天下”)。
2. 奏疏内容与策略
杨继盛的奏疏逻辑严密:
- 十罪:如破坏边防(如陷害曾铣、夏言致边防空虚)、僭越礼制(严嵩府邸规模超亲王)、迫害言官等。
- 五奸:揭露严嵩通过控制厂卫、笼络宦官、垄断奏疏上呈渠道等手段巩固权力。
他特别利用嘉靖帝多疑性格,指出严嵩“欺君之罪”,试图唤醒皇帝警惕。
3. 严嵩的反击与杨继盛之死
严嵩以“诬陷大臣”为名,唆使嘉靖帝将杨继盛下诏狱。杨在狱中受酷刑(“拶指、夹棍”),仍坚贞不屈。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严嵩借张经案将杨继盛牵连处决,临刑前杨赋诗“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时年四十岁。其妻张氏伏阙上书请求代死未果,自缢殉夫。
4. 历史影响与评价
- 政治意义:杨继盛之死暴露了嘉靖后期朝纲崩坏,为日后徐阶倒严埋下伏笔(1562年严嵩倒台)。
- 文化象征:明清两代将杨继盛奉为谏臣典范,北京至今存有“杨椒山祠”(松筠庵),其手书《谏草碑》留存于世。
- 史学争议:部分学者认为杨继盛缺乏政治策略,但更多肯定其以死唤醒社会的意义,《明史》赞其“刚方疾恶,不畏强御”。
5. 延伸知识
- 同期斗争:与沈炼、沈束等劾严诸臣相比,杨继盛奏疏更系统,且直接针对皇权与权臣关系。
- 民间记忆:京剧《杨椒山》及地方戏曲长期传唱其事迹,强化了“文死谏”的儒家形象。
这一事件深刻反映了明代中后期皇权、阁臣与士大夫群体的复杂互动,亦为后世研究明代监察制度与士人精神提供了典型个案。
文章标签:
上一篇:元朝的赋税制度与财政管理 | 下一篇:林则徐虎门销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