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时期的音乐与乐器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7-30 | 阅读:9576次历史人物 ► 祖庚
夏商时期的音乐与乐器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起源阶段,这一时期音乐与祭祀、政治、社会生活紧密关联,其发展受原始宗教和礼制影响深远。以下从音乐形式、乐器类型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音乐的社会功能
1. 祭祀乐舞:夏商音乐以祭祀为核心,《尚书·舜典》记载的"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反映了早期乐舞的巫术性质。甲骨文中"舞""乐"字常见于求雨、祭祖记载,如商代《大濩》乐舞歌颂商汤伐桀,兼具政治宣传功能。
2. 宫廷礼乐: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铃、陶埙表明夏代已出现等级化用乐制度。商代"殷礼"中,《桑林》《大韶》等乐舞用于宗庙仪式,形成以钟鼓为核心的"堂上乐"。
3. 军事与劳作音乐:《易经·离卦》"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体现民间音乐存在,甲骨文"磬"字象形反映了石制乐器在军事信号中的使用。
二、乐器类型与考古实证
1. 打击乐器:
- 铜鼓:二里头三期墓葬出土青铜铃(高约8cm),为现存最早金属乐器。
- 特磬: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虎纹石磬(长84cm),测音为#C4,具有十二律雏形。
- 编铙:商晚期三件一组铜铙(殷墟M5出土),构成四度、五度音程关系。
2. 吹奏乐器:
- 陶埙:二里岗遗址出土卵形埙(约公元前1500年),开闭孔设计可奏度音程。
- 骨笛:相较于新石器时代贾湖骨笛(9000年前),商代骨笛形制更规范,多用于猎祀。
- 龠:甲骨文中的编管乐器,可能是排箫前身。
3. 弦乐器争议:
虽有甲骨文"樂"字象丝弦木器,但目前尚未发现夏商时期确凿的弦乐器实物,推测可能存在原始琴瑟类乐器。
三、音乐理论与文化特征
1. 音律发展:商代已形成"宫-商-角-徵-羽"五声体系,殷墟编磬实测显示存在纯律倾向。商王祖庚时期的"十二律"概念见于甲骨卜辞。
2. 乐器工艺:青铜乐器采用复合范铸造法,如四羊方尊出土的铜鼓厚薄均匀,声学性能优越。石磬多采用大理岩,琢磨孔位精确至毫米级。
3. 地域交流:二里岗期陶埙与四川三星堆陶埙形制相似,反映长江黄河流域音乐文化交流。商代铜铃与欧亚草原铃饰存在技术关联。
四、文献与考古互证
《吕氏春秋·古乐》载"殷人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与殷墟出土的鹿角哨、陶埙模拟自然音响的特征吻合。《周礼》追述的"六代之乐"中《大夏》《大濩》应是夏商乐舞的程式化传承。
这一时期的音乐形态呈现出从原始巫术向礼乐制度过渡的特征,其乐器组合(如磬-鼓-埙)奠定了西周"金石之乐"的基础,商代晚期出现的五个一组的编铙更是向周代编钟演进的关键环节。音乐权力的垄断性(殷墟王陵区集中出土精美乐器)也反映出早期国家的权力结构特征。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