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服饰文化的演变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7-12 | 阅读:6198次历史人物 ► 唐朝
唐朝服饰文化的演变反映了这一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开放,其发展可分为初唐、盛唐、中晚唐三个阶段,风格从简朴实用逐渐走向华丽多元,并深刻影响了东亚诸国的服饰体系。
一、初唐时期(618-712年):承袭与奠基
初唐服饰延续北朝周制与隋代风格,以功能性为主。男性官服采用"幞头袍衫"制,幞头由软脚演变为硬脚,圆领袍成为主流,腰间系革带,配乌皮六合靴。女饰受胡风影响,流行窄袖短襦搭配间色裙(如红绿、黄紫相间的"十二破裙"),肩披帔帛。此时期织物以麻、葛为主,色彩受制度限制,平民多用青、白等素色。
二、盛唐时期(713-805年):创新与开放
开元天宝年间,服饰呈现前所未有的多样性:
1. 女装革命:出现"袒领短襦+高腰曳地长裙"的组合,领口低至胸口,受波斯萨珊风格影响。流行"诃子裙"(无带抹胸)搭配半臂,贵族女性盛行金银泥画帔子。杨贵妃推广的"石榴裙"引发全国效仿,史载"移织机而绣裙"。
2. 胡服盛行:男子着翻领胡服、蹀躞带、回鹘靴成为时尚,"女着男装"现象普遍,章怀太子墓壁画可见穿猎装的侍女形象。西域传来的联珠纹、对兽纹织物广泛使用。
3. 织物升级:朝廷设少府监掌管织染署,蜀锦、越罗、吴绫等高档丝绸普及,夹缬、蜡缬、绞缬三大染缬技术成熟,阿斯塔那墓葬出土的"联珠对鸭纹锦"印证了精湛工艺。
三、中晚唐时期(806-907年):奢靡与流变
安史之乱后服饰呈现两极分化:
贵族阶层追求奇异奢靡,白居易《时世妆》记载"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的吐蕃妆。宽袖大裾的"大袖襦"取代窄袖,披帛长达三四米,李德裕曾奏请限制衣袖宽度。
平民服饰受战乱影响转向实用,出现"缺骻衫"(两侧开衩的短衣)便于劳作。南方地区流行"蕉布衫"等植物纤维服装。
佛教艺术影响加剧,莫高窟156窟《张议潮出行图》中的官员服饰已出现方心曲领等宋代服饰元素。
文化影响与技术突破
1. 制度层面:《武德令》《开元礼》详细规定不同品级服饰色彩(紫、绯、绿、青)、纹样(狮虎、雁、鹿等),幞头脚的长短成为身份标识。
2. 纺织革新:窦师纶创"陵阳公样"融合中西纹样,新疆出土的"团窠联珠对鹰纹锦"运用了波斯纬锦技法。
3. 对外交流:遣唐使将唐制冠服传入日本,正仓院藏"唐蜀江锦褾"证实技术输出;新罗效仿唐制建立"三色衣"官服体系。
唐朝服饰的演变轨迹,从初期"冠服齐整"到盛期"万国衣冠拜冕旒",最终走向晚唐的多元融合,展现了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深度互动,其开放式审美至今影响着现代东饰美学。
文章标签:服饰
上一篇:周法尚水战奇才 | 下一篇:刘知远建后汉的军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