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汉朝 >> 详情

张骞凿空通西域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5-27 | 阅读:9574次
历史人物 ► 张骞

张骞“凿空”西域是中国古代外交与地理探索史上的里程碑事件,这一壮举发生在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38年、前119年两次出使),旨在联合大月氏对抗匈奴,最终虽未达成军事同盟,却开辟了贯穿欧亚的“丝绸之路”,深刻改变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格局。以下从历史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展开详述:

张骞凿空通西域

一、历史背景与动因

1. 匈奴威胁:汉初受匈奴压制,武帝即位后决心反击。匈奴控制河西走廊,垄断与西域的贸易,并胁迫西域诸国对抗汉朝

2. 战略构想:武帝从匈奴降人处获悉大月氏与匈奴有世仇(大月氏王头颅曾被匈奴制成饮器),欲联合其东西夹击匈奴。

3. 西域认知局限:汉朝对西域地理、国情几乎一无所知,《史记·大宛列传》载“西域闭,汉不得通”。

二、出使过程与曲折

1. 第一次出使(前138-前126年)

- 与隐忍:张骞率百余人刚出陇西即被匈奴俘虏,拘押十余年,娶妻生子但“持汉节不失”。后趁机西逃,经大宛(费尔干纳盆地)、康居(哈萨克斯坦南部),终抵大月氏(阿姆河流域)。此时大月氏已定居农耕,无心复仇。

- 归途险阻:返程改道羌人地区,再被匈奴扣押年余,借内乱逃归,仅剩堂邑父一人同行。

2. 第二次出使(前119年)

- 规模扩大:率300人、携带金币丝帛数千万,副使分赴乌孙(伊犁河谷)、大宛、安息(波斯)等国。乌孙态度暧昧,但遣使随汉使回访,开启官方往来。

三、地理与文化发现

1. 西域全貌首次记录:张骞带回关于大宛(汗血马)、大夏(希腊化巴克特里亚)、条支(西亚)、身毒(印度)等国资料,证实西南可通印度(后促成汉武帝开西南夷)。

2. 物产交流奠基:引入葡萄、苜蓿、胡桃、石榴等作物,中国丝绸、铁器、冶技术西传。斯坦因在楼兰发现汉代漆器印证此贸易。

3. 打破认知壁垒:修正了《山海经》等神话地理观,司马迁评“凿空西域”即“开通未知之道”。

四、深远影响

1. 丝绸之路制度化:汉宣帝设西域都护(前60年),保障商路安全。罗马帝国贵族以穿中国丝绸为荣,老普林尼记载罗马年流出1亿塞斯特斯购买东方奢侈品。

2. 军事格局改变霍去病河西之战(前121年)后汉朝控制走廊,设酒泉、敦煌四郡,张骞的侦察为军事行动提供情报支持。

3. 佛教东传前奏:大月氏后贵霜帝国成佛教中心,东汉白马驮经与此脉络直接相关。

五、争议与再评价

1. “凿空”非首次接触:新疆阿尔泰巴泽雷克墓出土战国楚地丝织品,暗示前丝绸之路时代的零星交流。

2. 个人局限:张骞误判印度(身毒)与蜀地距离,导致武帝开西南夷耗费巨大却未达预期。

张骞的开拓精神超越时代,其意义不仅是地理发现,更是文明互鉴的起点。正如《汉书》所言:“骞始开外国道,其后使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这一外交遗产直至唐代仍被效法。

文章标签:

上一篇:商鞅变法图强 | 下一篇:周瑜火烧赤壁战术

伏生传经救尚书

汉朝董仲舒

伏生传经救《尚书》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著名的典故,体现了古代儒者对经典的守护与传承精神。这一事件发生在秦汉之际,背景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对儒家

汉景帝平乱固权

汉朝刘荣

汉景帝刘启是西汉第六位皇帝,在位期间(前157年—前141年)通过平定七国之乱、强化中央集权等一系列措施,为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其固权手段和

董仲舒与天人三策

汉朝董仲舒

董仲舒是西汉著名的儒家学者、哲学家和政治家,他是汉武帝时期儒学官方化的关键人物,其思想对后世中国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天人三策"是董仲舒在

汉朝时期的书法艺术

汉朝汉朝

汉朝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奠定了后世书法体系的基础。这一时期的书法以篆、隶为主导,并逐步向楷、行、草书过渡,呈现出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的开辟

汉朝张骞

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的开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不仅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也为世界文明互动奠定了基础。以下是关于这一历史进

汉代丝绸之路上的商旅

汉朝张骞

汉代丝绸之路上的商旅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其活动深刻影响了欧亚大陆的经济、政治与文化格局。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1. 历史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