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秦朝 >> 详情

烛之武退秦师(春秋,替换为)

朝代:秦朝 | 时间:2025-07-13 | 阅读:9955次
历史人物 ► 烛之武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的著名外交事件,展现了春秋时期小国在外交斡旋中的智慧。以下从史实背景、事件过程、策略分析和历史影响等多角度展开:

烛之武退秦师(春秋,替换为)

一、史实背景

前630年,晋文公(重耳)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直接原因是郑国曾于城濮之战(前632年)中支持楚国,且晋文公流亡途经郑国时未受礼遇。秦军驻于函陵(今河南新郑北),晋军屯驻氾南(今河南中牟南),形成夹击之势。

二、事件过程

1. 郑国危局:面对两大强国压境,郑大夫佚之狐向郑文公推荐老臣烛之武。

2. 深夜缒城:烛之武趁夜以绳索吊下城墙潜入秦营,面见秦穆公,不卑不亢展开游说。

3. 核心说辞

- 地理利害:指出灭郑仅利于晋国(“邻之厚,君之薄也”),秦国跨越中原控制郑国难以实现。

- 历史教训:提醒秦穆公晋惠公曾背约(指“河外列城五”未兑现),暗示晋不可信。

- 未来之利:提议保留郑国作为秦国东方盟友(“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4. 成果:秦穆公不仅退兵,还留下杞子等三将助郑防守,晋国被迫撤军。

三、策略分析

精准把握秦晋矛盾:利用两国暂时的同盟关系裂痕,尤其针对秦穆公对晋国扩张的戒心。

以利导之势:避开道德劝说,纯粹从地缘政治角度剖析利益,符合春秋“重利轻义”的实用外交风格。

风险控制:郑国事后谨慎处理遗留秦将,避免刺激晋国,体现权谋平衡。

四、历史影响

1. 短期效应:郑国暂脱危机,但次年(前628年)因留守秦将暗通秦国引发殽之战。

2. 外交典范:成为后世“以言辞解兵祸”的经典案例,《战国策》中纵横家多有借鉴。

3. 文献价值:《左传》通过此事件揭示春秋中期“尊王攘夷”口号下诸侯的真实博弈逻辑。

延伸知识点

秦晋关系:两国一度长期联姻(“秦晋之好”),但自殽之战后彻底恶化。

春秋外交辞令特色:常用比喻(如“东道主”一词即源于烛之武说辞)和隐晦表达,避免正面冒犯。

烛之武的成功在于超越道德说教,直指权力格局的脆弱性,其智慧至今仍被奉为危机管理的范本。

文章标签:

上一篇:管仲改革与齐桓公 | 下一篇:李广难封的悲剧人生

子婴降汉献玺

秦朝子婴

"子婴降汉献玺"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秦朝末期,见证了秦王朝的覆灭与汉帝国建立的过渡。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1. 历史背景 秦二世胡亥统治期间爆发陈胜

秦与百越战争经过

秦朝屠睢

秦与百越的战争,是秦朝统一六国后对南方百越民族发动的系列军事行动,主要发生在公元前221年至前214年之间。这场战争是秦帝国扩张的重要部分,涉及政治

甘罗十二为使臣

秦朝甘罗

甘罗十二为使臣是战国时期秦国历史上的一则著名典故,讲述了少年甘罗以十二岁之龄出使赵国,凭借智慧为秦国争取利益的传奇故事。以下是基于《史记·樗里

烛之武退秦师(春秋,替换为)

秦朝烛之武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的著名外交事件,展现了春秋时期小国在外交斡旋中的智慧。以下从史实背景、事件过程、策略分析和历史影响等

烛之武退秦师(春秋,替换为)

秦朝烛之武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的著名外交事件,展现了春秋时期小国在外交斡旋中的智慧。以下从史实背景、事件过程、策略分析和历史影响等

烛之武夜缒退秦师

春秋战国烛之武

"烛之武夜缒退秦师"出自《左传·僖公三十年》,讲述的是郑国大夫烛之武在危急关头运用智谋化解秦晋联军围郑危机的史实。以下是基于史料的分析和延伸: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