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汉朝 >> 详情

严子陵拒绝征召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7-13 | 阅读:8092次
历史人物 ► 刘秀

严子陵拒绝征召是东汉初年的一段著名历史典故,体现了他淡泊名利、坚守志节的高尚品格。据《后汉书·逸民列传》记载,严子陵(本名严光,字子陵)是西汉末年会稽余姚人,少年时与刘秀(即后来的汉光武帝)同游学长安,相交甚笃。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多次征召严子陵入仕,均被其婉拒。

严子陵拒绝征召

具体事件经过如下:

1. 首次征召:刘秀即位后,命人寻访严子陵。找到后,派遣使者三次前往聘请,严子陵均推辞不出。他甚至隐姓埋名,避居于齐地(今山东一带),以垂钓为业。

2. 强召入京:刘秀亲自写信,以旧友情谊相邀,严子陵不得已入洛阳。刘秀特命其宿于宫中,夜间共卧一榻。相传严子陵熟睡时将脚搁在刘秀腹上,次日太史奏称“客星犯御座”,刘秀却笑言是故人共卧所致,足见宽容。

3. 拒仕归隐:刘秀欲授予严子陵谏议大夫之职,但严子陵坚辞不受,最终归隐富春山(今浙江桐庐),耕读垂钓终老。其隐居地后人称“严陵濑”,并建祠纪念。

历史评价与影响:

士人气节的象征:严子陵的行为被后世视为隐逸文化的典范,尤其受到宋明理学家的推崇。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赞其“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政治态度的折射:他的拒仕反映了部分士人对新政权持观望态度,或因乱世后对功名的疏离。东汉初期,类似逸民不仕的现象并不罕见,如梁鸿、高凤等。

文化意象的延伸:严子陵钓台成为后代文人吟咏的题材,李白陆游等均有诗作题咏,赋予其“渔隐”的象征意义。

争议与思考:

部分学者认为,严子陵的拒仕可能并非纯粹淡泊,而隐含对刘秀诛杀功臣(如彭宠、韩歆)的警惕。另有观点指出,其行为暗合道家“功成身退”思想,或为避免卷入政治漩涡。

这一典故不仅展现了个人选择与皇权之间的张力,也反映了中国传统中“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严子陵的形象在后世不断被重塑,成为隐逸文化的重要符号。

文章标签:

上一篇:王翦破楚灭赵 | 下一篇:贾诩算无遗策谋

陈汤明犯强汉者

汉朝卫青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出自西汉名将陈汤在汉元帝时期攻灭北匈奴郅支单于后给朝廷的上疏。这句话充分体现了西汉鼎盛时期的国家实力与对外强硬态度,背

冯异大树将军誉

汉朝冯异

“冯异大树将军誉”典出《后汉书·冯异传》,讲述东汉开国名将冯异的谦逊品格。以下是详实解析:一、典故出处与背景冯异(?—34年),字公孙,颍川父城

杜诗水排利农耕

汉朝杜诗

杜甫诗歌中提到的"水排"是唐代重要的农田灌溉工具,展现了古代中国农业技术的智慧。以下从历史背景、技术原理、农业影响及诗歌反映等多方面展开分析:一

严子陵拒绝征召

汉朝刘秀

严子陵拒绝征召是东汉初年的一段著名历史典故,体现了他淡泊名利、坚守志节的高尚品格。据《后汉书·逸民列传》记载,严子陵(本名严光,字子陵)是西汉

严子陵拒绝征召

汉朝刘秀

严子陵拒绝征召是东汉初年的一段著名历史典故,体现了他淡泊名利、坚守志节的高尚品格。据《后汉书·逸民列传》记载,严子陵(本名严光,字子陵)是西汉

刘秀定都洛阳

汉朝刘秀

刘秀定都洛阳是东汉王朝建立过程中的重大战略决策,具有深刻的政治、军事和经济背景。 1. 地理与战略优势: 洛阳位于伊洛盆地,北依邙山、南靠龙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