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春秋战国 >> 详情

烛之武夜缒退秦师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6-19 | 阅读:1657次
历史人物 ► 烛之武

"烛之武夜缒退秦师"出自《左传·僖公三十年》,讲述的是郑国大夫烛之武在危急关头运用智谋化解秦晋联军围郑危机的史实。以下是基于史料的分析和延伸:

烛之武夜缒退秦师

1. 背景与起因

- 秦晋联军压境:公元前630年,晋文公(重耳)为报复郑国曾在其流亡时无礼,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晋军驻函陵,秦军驻汜南,形成合围之势。

- 郑国危局:郑国弱小,无力正面抗衡两大强国,郑文公采纳佚之狐建议,派年迈的烛之武出使秦营。

2. 烛之武的纵横之术

- 夜缒而下:烛之武夜间以绳索从城墙缒下,秘密进入秦营,展现其胆识。

- 利害分析:他指出灭郑对秦无益("越国以鄙远"),反会增强晋国实力;若保留郑国,郑可成为秦国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应补给。

- 离间秦晋:提及晋惠公曾背约("朝济而夕设版"),暗示晋不可信,触动秦穆公对晋的戒心。

3. 结果与影响

- 秦军撤退:秦穆公被说服,与郑国结盟,留下杞子等三将戍守后撤兵。

- 晋国反应:晋文公因曾受秦恩惠(如城濮之战秦支持晋),选择不与秦冲突,亦撤军。

- 后续发展:此事埋下秦晋矛盾的种子,为后来的崤之战(前627年)秦败于晋埋下伏笔。

4. 历史评价与延伸

- 外交典范:烛之武的策论被视为古代"伐交"的经典案例,体现小国存续的智慧。

- 春秋格局:反映大国争霸中小国的生存策略,以及秦晋从合作到对抗的转变。

- 文本比较:《左传》详细记载对话,而《史记·郑世家》仅简略提及,凸显左传的叙事特色。

5. 延伸知识

- 烛之武年龄争议:据推测当时已逾70岁,体现春秋时期"老者致仕"的例外情况。

- 地理考据:函陵在今河南新郑北,汜南为今河南中牟南,两地形成对郑都的夹击。

- 词语影响:"东道主"一词即源于此,后成为汉语常用称谓。

这一事件不仅展现个人智谋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更揭示了春秋时期列国博弈的复杂性和现实利益至上的外交逻辑。

文章标签:夜缒退

上一篇:周代饮食文化考 | 下一篇:吕不韦:权谋与智慧的较量

战国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战略

春秋战国战国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诸侯争霸的关键阶段,各国为生存与发展形成了复杂的外交政策与战略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战国时期的名将名臣

春秋战国战国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群雄逐鹿、人才辈出的时代,涌现了大量影响深远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改革家。以下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名将

战国名将白起的不败神话

春秋战国战国

战国名将白起被誉为"人屠""战神",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罕见的常胜将军。据《史记》记载,白起一生历经大小七十余战未尝败绩,其军事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孙武:兵法传世,吴国名将。

春秋战国孙武

孙武,春秋末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被后世尊为“兵圣”,其代表作《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对世界军事思想影响深远。以下是关于孙武及其历史

烛之武退秦师(春秋,替换为)

秦朝烛之武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的著名外交事件,展现了春秋时期小国在外交斡旋中的智慧。以下从史实背景、事件过程、策略分析和历史影响等

烛之武夜缒退秦师

春秋战国烛之武

"烛之武夜缒退秦师"出自《左传·僖公三十年》,讲述的是郑国大夫烛之武在危急关头运用智谋化解秦晋联军围郑危机的史实。以下是基于史料的分析和延伸: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