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晋朝 >> 详情

张翰莼鲈之思

朝代:晋朝 | 时间:2025-07-08 | 阅读:3761次
历史人物 ► 司马冏

“张翰莼鲈之思”典出《晋书·张翰传》,是西晋名士张翰因思念家乡吴中的莼菜羹和鲈鱼脍而辞官归隐的典故,体现了魏晋时期士人对自由与乡土情感的追求。以下从历史背景、文化意蕴及后世影响展开分析:

张翰莼鲈之思

1. 史实溯源

张翰字季鹰,吴郡吴县(今苏州)人,曾任齐王司马冏东曹掾。据《晋书》载,他在洛阳任职时见秋风起,感怀故乡的莼菜、鲈鱼,慨叹:“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南归。此事发生于晋惠帝永宁元年(301年)前后,正值八王之乱前夕,张翰的隐退也被视为对政治乱局的避祸之举。

2. 饮食符号的深层意涵

莼菜(水生嫩叶,口感滑嫩)与鲈鱼(松江四腮鲈为珍品)在六朝时期是吴地风味代表,但张翰的选择绝非仅因口腹之欲。魏晋士人常以特定物象寄托情怀:

乡土认同:莼鲈象征江南文人的地理归属,对抗北方士族文化霸权;

政治隐喻:借饮食之思表达对高危官场的疏离,契合《庄子》“得鱼忘筌”的出世哲学;

个性觉醒:突破汉代“学而优则仕”传统,开创“适性逍遥”的士人新价值观。

3. 后世文化演变

此典故被不断赋予新内涵:

文学意象:成为思乡诗的经典母题,如辛弃疾“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绘画题材:明代浙派画家常绘《莼鲈秋思图》,以水墨渲染隐逸之趣;

地域文化:苏州至今有“鲈乡亭”“莼鲈楼”,将历史记忆融入城市景观;

政治话语:南宋遗民用以抒发故国之思,如王沂孙《摸鱼儿·莼》暗指亡国之痛。

史学争议点

有学者认为《世说新语》版本中张翰提及的“菰菜”可能为茭白,但宋代以降文献多采用“莼菜”之说,反映唐宋文人对此意象的定型化改造。此外,唐代《酉阳杂俎》记载松江鲈鱼需“四腮者良”,可能是后世对原始文本的文学性增饰。

总结

“莼鲈之思”从个人行为升华为文化符号,折射出中古士人阶层在政治高压下对生命姿态的重新定义,其影响力超越饮食本身,成为中华文化中“乡土情结”与“精神自由”的双重象征。

文章标签:

上一篇:张飞的真实性格 | 下一篇:东魏权臣高澄遇刺案

司马曜酒醉遇弑

晋朝司马曜

司马曜酒醉遇弑是东晋末年的重大政治事件,发生于公元396年,涉及孝武帝司马曜及其宠妃张贵人的权力斗争。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1. 事件背景 司马曜

《晋朝时期的音乐与舞蹈》

晋朝司马炎

晋朝时期的音乐与舞蹈继承并发展了汉魏以来的传统,同时在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呈现出多元化的艺术风貌。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其特点与演变进行阐述

张翰莼鲈之思

晋朝司马冏

“张翰莼鲈之思”典出《晋书·张翰传》,是西晋名士张翰因思念家乡吴中的莼菜羹和鲈鱼脍而辞官归隐的典故,体现了魏晋时期士人对自由与乡土情感的追求。

王羲之书圣传

晋朝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世称“书圣”,是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宗师级人物。其艺术成就与生平事迹可从以下方面展开:

张翰莼鲈之思

晋朝司马冏

“张翰莼鲈之思”典出《晋书·张翰传》,是西晋名士张翰因思念家乡吴中的莼菜羹和鲈鱼脍而辞官归隐的典故,体现了魏晋时期士人对自由与乡土情感的追求。

张翰莼鲈思故乡

晋朝司马冏

"张翰莼鲈思故乡"典出西晋文学家张翰(字季鹰)的典故,见于《晋书·张翰传》和《世说新语·识鉴》。这一典故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故乡情感与仕宦抉择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