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清朝 >> 详情

和珅贪腐终倒台

朝代:清朝 | 时间:2025-07-08 | 阅读:5152次
历史人物 ► 和珅

和珅(1750—1799)是清朝乾隆嘉庆两朝权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贪官。其贪腐行为与最终倒台的过程,折射出清代中后期官僚体系的腐败与皇争的残酷性。

和珅贪腐终倒台

一、贪腐手段与规模

1. 卖官鬻爵:作为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和珅长期掌控官员与财政大权,通过"议罪银"制度(官员交钱抵罪)和虚报战功等手段敛财。史料记载,其党羽遍布六部,地方督抚多向其行贿以保官职。

2. 商业垄断:开设当铺75座、银号42家,利用权力控制人参、玉石等暴利行业。乾隆后期京城商业税款大半流入其。

3. 侵占皇产:借管理内务府之便,将皇家庄园、珍宝据为己有。北京恭王府(原和珅府邸)藏有逾亿两白银的奇珍异宝。

二、政治靠山与垮台关键

乾隆帝晚年对其贪污心知肚明,但因其善于逢迎(如主持编纂《四库全书》)、精通满汉蒙藏语言而长期纵容。嘉庆帝继位后隐忍三年,待乾隆驾崩后立即行动:

闪电清算:1799年正月初八下狱,正月十八赐死,办案速度之快史上罕见。

罪状二十条:包括私藏东珠(帝王专用)、逾制建造楠木房屋、藏匿军报等大逆之罪。

抄家清单:白银8亿两(相当于清政府15年财政收入),房产3000余间,土地8000顷,史称"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三、历史影响与制度反思

1. 官僚系统溃烂:和珅案暴露出"养廉银"制度的失效,基层官员为行贿层层盘剥,激化了川楚白莲教起义。

2. 皇权专制强化:嘉庆虽肃贪但未能改革制度,反而加强密折监督,形成"惩贪愈严,贪污愈烈"的恶性循环。

3. 国际视角对比:同时期英国已建立文官考试制度,而清朝仍依赖个人道德约束,暴露传统反腐体系的局限性。

和珅案作为清代反腐标志性事件,其巨额财富源于将国家财政体系异化为私人攫取工具。后世研究认为,这不仅是个人贪欲的恶果,更是封建集权制度下权力缺乏制衡的必然产物。

文章标签:

上一篇:蓝玉案始末考略 | 下一篇:商代青铜司母戊鼎

梁启超维新呐喊

清朝中体西用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和维新派代表人物,其“维新呐喊”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变革思潮的重要体现。以下从背景、主张、实

和珅贪腐终倒台

清朝和珅

和珅(1750—1799)是清朝乾隆、嘉庆两朝权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贪官。其贪腐行为与最终倒台的过程,折射出清代中后期官僚体系的腐败与皇权斗争的残酷性。

谭嗣同戊戌变法殉道

清朝谭嗣同

谭嗣同(1865—1898)是清末维新运动的杰出代表,戊戌变法中的重要人物,最终以殉道者的姿态为中国近代改革付出了生命。他的思想与实践深刻反映了晚清知识

太平天国占南京

清朝陆建瀛

太平天国占领南京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在洪秀全、杨秀清指挥下攻占南京(后改称“天京”),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军事巅峰

和珅贪腐终倒台

清朝和珅

和珅(1750—1799)是清朝乾隆、嘉庆两朝权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贪官。其贪腐行为与最终倒台的过程,折射出清代中后期官僚体系的腐败与皇权斗争的残酷性。

刘墉智斗和珅轶事

清朝和珅

关于刘墉与和珅斗智的轶事,历史上确有不少记载,但需注意正史与野史的区分。刘墉作为乾隆朝重臣,以清廉刚正著称,而和珅则是史上著名的贪官,两人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