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晋朝 >> 详情

杜预春秋注解

朝代:晋朝 | 时间:2025-05-26 | 阅读:4533次
历史人物 ► 杜预

杜预所撰《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简称《春秋左传注》)是现存最早的《左传》完整注解,代表了魏晋时期《春秋》学研究的高峰。以下从学术背景、内容特色、史学价值及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杜预春秋注解

一、学术背景与成书缘由

1. 汉代经学传统:西汉今古文之争后,《左传》长期未被立为官学。杜预生活在郑玄、王肃等经学大家之后,继承了古文经学传统。

2. 三国归晋的政治需求:西晋需要构建正统性理论,杜预作为灭吴统帅兼学者,其注疏隐含"尊王大一统"思想。

3. 个人学术积累:杜预自述"有《左传》癖",广泛参考贾逵、服虔等汉代旧注,历时十余年完成。

二、注释体系的核心特点

1. 经传合编体例:首创将《春秋》经文与《左传》传文联编,形成"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的文本结构。

2. 名物制度考辨:对周代礼制(如"蒐狩礼")、历法("长历"考订)、地理(城濮之战地点)等有详细考证。

3. 书法义例归纳:提出"五十凡"理论,系统总结《春秋》笔法规则,如"弑君称君,君无道也"等阐释。

4. 军事战争解析:结合自身军事经验,对齐晋鞌之战等军事行动有独到分析。

三、史学方贡献

1. 双重证据运用:既注重文本训诂,又参照《竹书纪年》等出土文献校正纪年。

2. 历史批评意识:质疑《公羊》《穀梁》某些解释,如对"郑伯克段"事件提出不同诠释。

3. 社会制度揭示:通过"初税亩""作丘甲"等记载,揭示春秋时期土地制度变革。

四、后世影响与争议

1. 唐代定为科举标准注本,孔颖达《五经正义》以其为底本。

2. 宋代朱熹等理学家批评其"重事轻义",但清据学派(如顾炎武)仍重视其训诂成果。

3. 现古发现印证其部分考据,如安徽阜阳汉简《左传》残篇与杜校本高度吻合。

五、重要补充知识

1. 杜预另著有《春秋释例》《盟会图》等配套著作,多已散佚,清人有辑本。

2. 注疏中保存42处"预案"按语,体现个人见解。

3. 对《左传》预言应验记载(如"三豕渡河")采取理性解释,反映魏晋学术风气转变。

文章标签:

上一篇:陆逊夷陵之战谋略 | 下一篇:拓跋焘统一北方战

阮孚蜡屐叹人生

晋朝谢灵运

“阮孚蜡屐叹人生”这一典故出自《晋书·阮孚传》,展现了东晋名士阮孚洒脱不羁的性情与对人生的哲思。以下从史实背景、事件解析及文化内涵等方面展开:

晋代造船技术的进步

晋朝葛洪

晋代是中国古代造船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其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船舶规模的扩大:晋代船舶的载重能力和尺寸显著提升。据《晋书》记载,

葛洪与道教理论完善

晋朝葛洪

葛洪(283—343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东晋著名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医药学家,是道教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他对道教理论的系统化与完善贡献

司马睿的江东政权

晋朝司马睿

司马睿建立的江东政权,史称东晋(317年-420年),是西晋灭亡后中国南方的重要政治实体。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建立过程1. 永嘉之乱后

杜预左传注解功臣

晋朝杜预

杜预(222-285年),字元凯,西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经学家,尤其在《左传》注解方面成就斐然,被后世尊为"《左传》功臣"。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其贡献及

东吴政权兴衰历程

三国杜预

东吴政权(229年—280年)是三国时期孙权建立的割据政权,其兴衰历程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奠基与崛起(200年—229年)1. 孙策开拓江东(200年前后)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