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汉朝 >> 详情

党锢之祸士人罹难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7-12 | 阅读:5547次
历史人物 ► 陈蕃

党锢之祸是东汉桓帝、灵帝时期针对士大夫集团的大规模政治迫害事件,发生于公元166年至184年间,分为两次大规模禁锢运动。这一事件深刻反映了东汉中后期皇权、宦官与外戚、士族间的激烈斗争,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系统性压制知识分子运动。

党锢之祸士人罹难

一、历史背景与直接诱因

1. 宦官专权加剧梁冀被诛后,单超等"五侯"宦官集团把持朝政,侵占田产、卖官鬻爵,引发清流士人不满。

2. 清议风潮兴起:太学生郭泰、贾彪等三万余人联合官僚士大夫形成"清议"集团,品评人物、批评时政,创建"月旦评"制度。

3. 李膺事件触发:公元166年,司隶校尉李膺处死宦官张让之弟张朔,引发宦官集团报复,诬告士人"共为部党,诽讪朝廷"。

二、两次党锢始末

第一次党锢(166-167年):桓帝下诏逮捕李膺、杜密等200余人,后虽赦免但终身禁锢。名士范滂在狱中"三木囊头"仍慷慨陈词。

第二次党锢(169-172年):灵帝时期宦官曹节、王甫借"张俭事件"扩大打击,将"党人"名单刻石立碑(《党锢碑》),株连家属门生。大司农张俭流亡期间"望门投止",牵连数十家族被灭。

三、政治结构与制度因素

1. 选官制度冲突察举制下士族垄断仕途,与宦官掌控的中常侍系统形成对立。

2. 尚书台权力膨胀:宦官通过掌控尚书台架空三公,太尉陈蕃试图夺回权力失败。

3. 军校体系失控:洛阳太学生与地方郡国学结成政治联盟,形成超越官僚体系的议政网络。

四、社会文化影响

1. 经学发展转向:郑玄等学者转向训诂考据,避免涉足政治注释。

2. 隐逸思想兴起:郭泰"隐不违亲,贞不绝俗"成为士人新典范。

3. 地方势力坐大:被禁锢的士族退回地方(如汝南袁氏、弘农杨氏),为汉末割据埋下伏笔。

五、后续影响与评价

《后汉书·党锢列传》记载受害者达"六七百人",实际波及数万人。黄巾起义爆发后(184年),灵帝被迫解除,但已无法挽回政权崩溃。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批评"桓灵之世"的腐败,而王夫之《读通鉴论》指出党人"激而愈骄"也是激化矛盾的原因。这一事件标志着东汉帝国治理体系的彻底失效,官僚士大夫与皇权的裂痕再难弥合,最终导致三国割据局面的形成。

文章标签:党锢之祸

上一篇:张耳陈余辅赵 | 下一篇:张角起义黄巾乱

吕后诛杀韩信彭越

汉朝彭越

吕后诛杀韩信、彭越是西汉初年政治斗争中的重大事件,展现了汉高祖刘邦去世后中央集权与功臣集团矛盾的激化。以下从背景、过程、原因及影响展开分析:

党锢之祸士人罹难

汉朝陈蕃

党锢之祸是东汉桓帝、灵帝时期针对士大夫集团的大规模政治迫害事件,发生于公元166年至184年间,分为两次大规模禁锢运动。这一事件深刻反映了东汉中后期

文景之治奠定盛世

汉朝刘启

"文景之治"是西汉文帝刘恒(前180—前157年在位)与景帝刘启(前157—前141年在位)时期形成的治世局面,为汉武帝的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时期以"无为而

窦宪燕然勒石记功

汉朝窦宪

窦宪燕然勒石记功是东汉历史上著名的军事胜利与政治事件,发生于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记载了车骑将军窦宪率军大破北匈奴后,在燕然山(今蒙古国

党锢之祸士人罹难

汉朝陈蕃

党锢之祸是东汉桓帝、灵帝时期针对士大夫集团的大规模政治迫害事件,发生于公元166年至184年间,分为两次大规模禁锢运动。这一事件深刻反映了东汉中后期

党锢之祸始末

汉朝陈蕃

党锢之祸始末 背景与起因 党锢之祸是东汉中后期(桓帝、灵帝时期)士大夫、太学生与宦官集团之间的激烈政治斗争,核心矛盾是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下士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