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春秋战国 >> 详情

孙武兵法十三篇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6-13 | 阅读:7000次
历史人物 ► 孙武

孙武兵法十三篇又称《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公认的军事理论经典。该书成书于春秋末期(约公元前5世纪),作者孙武为齐国人,后为吴国将领。《孙子兵法》以系统的战争哲学和战略思想为核心,其内容超越了单纯的军事范畴,对政治、商业、外交等领域均有深远影响。以下是十三篇的框架与核心思想概要:

孙武兵法十三篇

1. 始计篇

提出"兵者,国之大事"的战争观,强调"五事七计"的战略评估体系(道、天、地、将、法),主张"未战而庙算胜"的预先谋划思想。其中"诡道十二法"揭示了战争中的虚实变化原则。

2. 作战篇

论述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指出"久暴师则国用不足"的持久战危害,提出"因粮于敌"的后勤策略和"速胜"思想。首次系统分析战争成本与收益的平衡。

3. 谋攻篇

提出"全胜"战略,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区分"伐谋、伐交、伐兵、攻城"四种手段的优劣,并奠定"十则围之,五则攻之"的战术兵力配置原则。

4. 军形篇

阐释"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防守哲学,强调实力积累与战机把握的关系。"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的论断体现慎战思想。

5. 兵势篇

探讨作战中的"奇正"变化与"虚实"运用,提出"以正合,以奇胜"的战术原则。"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的比喻生动说明态势的重要性。

6. 虚实篇

核心为"致人而不致于人"的主动权控制,主张通过调动敌人创造战机。"避实击虚"成为后世兵家基本准则,其中"形人而我无形"体现情报战的精髓。

7. 军争篇

分析战场机动中的利害关系,提出"迂直之计"和"以患为利"的辩证思维。"风林火山"(疾如风,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的军事行动规范影响日本战国时代武田信玄的军旗设计。

8. 九变篇

强调将领需根据战场变化灵活应变,指出"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的选择性作战原则。提出"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的决策方。

9. 行军篇

详述山地、江河、沼泽等不同地形的处置方法,包含三十余种敌情判断技巧。"鸟起者,伏也"等观察法体现古代战场侦察智慧。

10. 地形篇

系统分析"通、挂、支、隘、险、远"六类地形的战术应用,提出"地形者,兵之助也"的论断。强调"视卒如婴儿"的带兵理念与"进不求名,退不避罪"的将帅品德。

11. 九地篇

创造性划分"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九种战略环境,对应不同作战策略。"投之亡地然后存"的极端战术思想引发后世争议。

12. 火攻篇

古代系统论述火战技术的专章,区分"火人、火积、火辎、火库、火队"五种火攻形式,同时警告"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的政治后果。

13. 用间篇

建立完整的间谍理论体系,分类"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五种间谍使用方式,强调"先知者必取于人"的情报优先论。

该书记载的"知己知彼""出其不意""以逸待劳"等原则至今被广泛引用。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本,为研究原始文本提供了珍贵实物。日本战国名将武田信玄将"风林火山"绣于军旗,拿破仑据传随身携带法译本,现代美军军官必读此书,可见其跨时空的影响力。书中"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辩证思维,与道家"柔弱胜刚强"哲学存在深层呼应,体现了中国古典军事智慧的高度。

文章标签:兵法

上一篇:周朝太庙祭祀文化 | 下一篇:秦二世胡亥的昏庸统治

战国策士的思想贡献与影响分析

春秋战国战国

战国策士的思想贡献与影响是先秦思想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活跃于诸侯争霸的乱世,以纵横捭阖之术游说各国君主,其思想与实践深刻影响了当

许行农家并耕说

春秋战国滕国

许行的农家并耕说是战国时期农家学派代表人物许行提出的重要农业思想,主张“君臣并耕”“市贾不二”,强调社会平等与农业生产的根本性,反映了小农经

法家先驱韩非子:法治思想的集大成者

春秋战国韩非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年—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贵族,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学说以“法、术、势”为核心,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

范蠡功成身退泛五湖

春秋战国范蠡

范蠡功成身退泛五湖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功成身退”的典范,其事迹主要载于《史记·货殖列传》《吴越春秋》等文献。以下从历史背景、具体事迹及其文化意

孙武兵法传世

春秋战国孙武

孙武及其所著的《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代表,其影响力跨越两千余年,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商业、政治等领域。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

孙武与《孙子兵法》

春秋战国孙武

孙武是春秋末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被誉为“兵圣”,其著作《孙子兵法》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早的体系化军事理论著作,对后世军事思想、战略管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