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名将白起军事生涯回顾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7-30 | 阅读:3595次历史人物 ► 白起
白起(?—前257年),战国时期秦国名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与王翦、廉颇、李牧并称),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歼灭战的代表性人物。其军事生涯可分为以下几点展开:
1. 出身与早期经历
白起出身秦国郿县(今陕西眉县),早年以军功晋升。秦昭襄王时期,受丞相魏冉举荐为将,初露锋芒于伊阙之战(前293年),以少胜多歼灭韩魏联军24万,斩首联军主帅公孙喜,此战奠定其战术风格——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核心。
2. 经典战役与战术思想
鄢郢之战(前279—前278年):白起率秦军攻楚,水淹鄢城(今湖北宜城),攻克楚都郢(今湖北江陵),火烧夷陵,迫使楚国迁都至陈(今河南淮阳)。此战削弱楚国百年根基,白起受封“武安君”。
长平之战(前260年):白起军事生涯巅峰。面对赵将廉颇的持久防御,秦用使赵括代廉颇,白起采取诱敌深入、分割包围战术,坑杀赵降卒45万(实际数字存争议,但确为战国最大规模歼灭战),此战直接导致赵国衰落。
白起的战术特点包括:重视地形利用(如鄢城水攻)、心理战(如长平诈败)、运动战与包围战结合,强调“歼敌为主,攻城次之”。
3. 政治命运与结局
白起虽战功赫赫,但因与秦相范雎有隙。长平战后,反对秦昭襄王继续攻赵邯郸,被贬为士卒,最终于杜邮(今陕西咸阳)被赐死。其悲剧结局反映了战国军政矛盾的复杂性——功高震主与战略分歧的冲突。
4. 历史评价与军事影响
司马迁评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
白起的歼灭战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如秦始皇统一战争中的快速决战策略与之相关。
其杀戮过重亦受争议,《孟子·离娄》称“争地以战,盈野”,或暗指白起等将领的战争残酷性。
5. 扩展知识
军事技术:白起时代的秦军已普遍配备机与铁兵器,其“锐士”选拔标准严格(负重奔袭、格斗能力)。
后勤创新:秦军“粟支十年”的粮仓制度(如敖仓)为长平持久战提供保障。
国际格局:白起的胜利加速了秦国“远交近攻”战略实施,为统一奠定基础。
白起一生未有败绩,但其结局亦警示了军事与政治的平衡难题。他的战例至今被中外军事学者研究,其“歼敌必尽”的原则甚至可比拟克劳塞维茨的“绝对战争”理论。
文章标签:
上一篇:西周重臣毛公思想研究 | 下一篇:李信伐楚兵败归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