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伐楚兵败归秦
朝代:秦朝 | 时间:2025-07-30 | 阅读:8630次历史人物 ► 李信
李信伐楚兵败归秦是战国末期秦国统一战争中的一次重大失利,发生于公元前225年。以下是基于《史记》等史料的详细分析:
1. 历史背景
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决定灭楚时,曾询问将领需多少兵力。老将王翦坚持需60万大军,而年轻将领李信自信称"不过二十万人足矣"。秦王赞赏李信的勇猛,遂命其与蒙恬率20万秦军攻楚,反映秦王对速胜的期待与对新生代将领的信任。
2. 战役经过
初期胜利:李信采用闪电战术,先攻克平舆(今河南平舆北),再破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楚军节节败退。
项燕反击:楚将项燕利用秦军分兵之弊(蒙恬军南下攻打寝城),尾随李信主力三日三夜,在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发动突袭。楚军大破秦军两座营垒,杀七都尉,李信残部败逃。
3. 失败原因
兵力不足:20万军队难以应对楚国纵深腹地,尤其是项燕组织的顽强抵抗。
分兵冒进:李信未集中兵力,给楚军各个击破之机。
情报失误:低估楚军战斗力和项燕的军事才能,后者采用诱敌深入的策略。
政治因素:楚人"三户亡秦"的抗秦情绪强烈,本土作战士气高涨。
4. 后续影响
秦王政亲赴频阳向王翦谢罪,重新启用其率60万大军,最终于前223年灭楚。
此战延缓了秦统一进程,但也促使秦国调整策略,此后灭齐、燕时更注重绝对兵力优势。
李信虽败仍被重用,其孙李广成为西汉名将,显示秦用人政策的不拘一格。
5. 军事地理补充
城父之战地处淮北平原,楚军利用河流与地形切割秦军阵型。项燕的战术类似后来彭城之战中项羽的迂回作战,体现楚军灵活机动的传统风格。考古发现在安徽境内出土的秦楚战争时期箭镞,印证了战况激烈程度。
此役是先秦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亦暴露秦国在灭国战争中的战略误判,为后世提供重要军事借鉴。
文章标签:
上一篇:战国名将白起军事生涯回顾 | 下一篇:王莽篡汉历史事件回顾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