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三国 >> 详情

徐庶一言荐诸葛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09 | 阅读:338次
历史人物 ► 徐庶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徐庶归附刘备后深受器重,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南征荆州时,徐庶被迫北归曹营。临行前向刘备郑重推荐诸葛亮:"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这段推荐虽仅寥寥数语,却蕴含重要历史意义。

徐庶一言荐诸葛

首先需考辨徐庶举荐的背景细节。据裴松之注引《魏略》,徐庶本名福,早年在荆州与诸葛亮、石韬等交游,对诸葛亮的才能有深度了解。当时刘备驻军新野,帐下缺乏战略型人才,徐庶的推荐精准切中其需求。"卧龙"之称并非虚构,《襄阳记》载荆州名士司马徽亦用此雅号评价诸葛亮,反映当时荆襄士人群体对诸葛亮的共识性认知。

从举荐方式看,徐庶采用典型的"名士品题"模式。这种起源于汉末清议的推荐传统,通过简洁有力的评语(如"卧龙")确立被荐者的社会声望。其效果立竿见影:《三国志》明确记载刘备在徐庶推荐后"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开启三分天下格局的转折。

值得注意的历史细节是,徐庶推荐时特意强调"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这不只是凸显诸葛亮的高士风范,更暗含汉末士人"不轻仕"的政治。当时诸葛亮虽隐居隆中,实则通过庞德公、司马徽等交际网络密切关注时局,徐庶的推荐恰为其出山铺设了最佳契机。

对比陈寿《三国志》与裴松之注引诸史料,可发现徐庶此举还有更深层动机。作为诸葛亮挚友,他既欲为刘备引荐英才,也希望通过诸葛亮的辅佐来实现他们共同的治国理念。后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忆"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正与徐庶当年的推荐形成完整因果链条。

从历史影响而言,这次推荐改变了三国格局。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战略规划,其核心思路与徐庶"宜枉驾顾之"的建议一脉相承,均强调尊重人才的特殊价值。徐庶虽后来身在曹营,但这一关键举荐确保其政治理想通过诸葛亮得以延续,此即《魏略》所称"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的深层含义。

文章标签:

上一篇:汉代民间信仰与方士活动 | 下一篇:《郭璞的术数之学与贡献》

三国后期的统一进程

三国三国

三国后期的统一进程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关键阶段,其核心由曹魏(后为西晋)对蜀汉和东吴的逐步吞并构成,整个过程体现了政治、军事及内部权力结构的演

徐庶一言荐诸葛

三国徐庶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徐庶归附刘备后深受器重,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南征荆州时,徐庶被迫北归曹营。临行前向刘备郑重推荐诸葛亮:"诸葛孔

汉末黄巾起义与社会动荡

三国王弼

汉末黄巾起义(184年)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宗教色彩农民起义,标志着东汉王朝统治的崩溃与社会动荡的全面爆发。其背景、过程及影响可从以下多维度分

三国时期的女性地位

三国三国

三国时期的女性地位整体上受到东汉以来儒家礼教的深刻影响,呈现出“男尊女卑”的社会特征,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也展现出一定的复杂性。以下是基于史实

徐庶一言荐诸葛

三国徐庶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徐庶归附刘备后深受器重,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南征荆州时,徐庶被迫北归曹营。临行前向刘备郑重推荐诸葛亮:"诸葛孔

徐庶为何离开刘备

三国徐庶

徐庶离开刘备的原因主要与以下几个史实因素相关,这些因素在《三国志》等正史中均有迹可循: 1. 母亲被曹操挟持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荆州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