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春秋战国 >> 详情

介子推割股奉君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5-30 | 阅读:2077次
历史人物 ► 介子推

介子推割股奉君是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忠义典故,其核心事件围绕晋国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流亡期间的经历展开。根据《左传》《史记》等史籍记载,该事件的历史背景和细节如下:

介子推割股奉君

1. 历史背景

前656年,晋献公宠妃骊姬引发“骊姬之乱”,太子申生自杀,公子重耳被迫流亡,随行贤士包括介子推、赵衰狐偃等。流亡期间历经卫国齐国曹国等国,常陷入饥寒交迫的境地。

2. 割股细节

据《韩诗外传》记载,流亡至卫国时,重耳一行断粮濒死。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的肉(“股”在古汉语中可指大腿或臀部)与野菜同煮,供重耳充饥。此事未见于《左传》,但《史记·晋世家》提及“饥而从野人乞食”,可能暗示极端情况下的忠义行为。

3. 君臣关系的演变

重耳返晋即位后(前636年),封赏随从却遗漏介子推。《吕氏春秋》记载介子推因不满同僚居功自傲,携母隐居绵山(今山西介休)。晋文公为迫其出山放火烧林,反致其母子被焚而死。后世寒食节(清明前一日)传说源于此。

4. 史料辨析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仅载介子推隐居,未提割股及焚死,可能为战国后民间传说附会。

- 汉代《新序》《说苑》等文献强化忠烈色彩,反映儒家对叙事的改造。

- 唐代《艺文类聚》将割股列为“孝行”,说明故事主题的流变。

5. 文化影响

- 介子推成为“忠孝两全”的符号,元代杂剧《晋文公火烧介子推》进一步戏剧化。

- 山西介休地名传说与其相关,当地至今存有介庙、绵山风景区等纪念遗址。

该典故体现了先秦时期士人的忠诚观,但需注意早期史料与后世演绎的差异。司马迁在《史记》中采用口传素材的写法,使得历史真实与文学想象交织,成为研究古代叙事演变的典型案例。

文章标签:

上一篇:尹吉甫征伐 | 下一篇:秦代铜车马修复记

老子与道家学说

春秋战国老子

老子是春秋末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道教始祖"。关于其生平,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有简要记载:姓李名耳,

齐威王纳谏强政

春秋战国魏国

齐威王纳谏强政是战国时期齐国政治改革的重要案例,体现了君主采纳谏言、整饬吏治的治国智慧。其核心举措和史实背景可归纳如下: 一、纳谏的背景与开端

韩非子:法家思想奠基人

春秋战国韩非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体系以“法、术、势”为核心,奠定了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以下是关于韩非子及其思想的详

战国名将白起:横扫战场的军事奇才

春秋战国战国

白起(?—前257年),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兵家代表人物,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与王翦、廉颇、李牧并称)。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残酷的战术风格闻名,

介子推割股奉君

春秋战国介子推

介子推割股奉君是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忠义典故,其核心事件围绕晋国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流亡期间的经历展开。根据《左传》《史记》等史籍记载,该事

介子推割股啖君隐绵山

春秋战国介子推

介子推割股啖君隐绵山的故事源自春秋时期晋国的历史传说,其核心情节围绕忠臣介子推在晋文公流亡期间的牺牲精神及其最终归隐展开。该事件虽在《左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