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春秋战国 >> 详情

季札挂剑徐君墓前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5-30 | 阅读:6907次
历史人物 ► 尾生

季札挂剑徐君墓前是记载于《史记·吴太伯世家》中的典故,体现了春秋时期贵族“信”与“义”的精神内核。此事发生于公元前544年左右,吴国公子季札出使中原列国途经徐国时的历史片段,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季札挂剑徐君墓前

事件始末

1. 背景与经过

季札作为吴王寿梦第四子,以贤德著称。其出使鲁、齐、郑等国途中经徐国,徐君热情接待。徐君对季札所佩流露出喜爱之情,但因礼仪未敢明言。季札心知其意,但因外交使命需佩剑示礼,暂未相赠,暗许归途时赠剑。

待季札完成使命返程,徐君已逝。季札遂解剑挂于徐君墓前梧桐树上。随从质疑:“徐君已死,赠之何益?”季札答:“吾心已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

2. 史源与记载

此事件见于《史记·吴太伯世家》,原文载:“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系之徐君冢树而去。”汉代刘向《新序·节士》亦收录,强调季札“无负心”的品格。

3. 文化象征

- 诚信的极致化体现:季札的“挂剑”超越了现实的功利性,成为精神契约的象征。

- “心许”的意义:春秋时期“言必信”的道德观,即使对方离世,单方面的承诺仍需履行。

- 墓葬礼俗的反映:挂剑行为可能与当时“以物陪葬”习俗相关,体现对逝者的尊重。

4. 后世影响

- 文学化用李白《陈情赠友人》“延陵轻,季布重然诺”即典出此事。

- 地域文化:江苏泗洪县有“挂剑台”遗址,历代文人题咏不绝。

- 外交象征:现代外交场合常援引此典,强调国家间诚信守诺。

5. 延伸探讨

有学者认为,徐君为“东夷”国君,季札之举亦含吴国与中原诸国文化认同的意图。另据《吴越春秋》,季札所佩或是吴地名剑“湛卢”,凸显的象征价值。

季札挂剑与“尾生抱柱”“管鲍之交”并称先秦诚信典范,其精神内核至今仍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义轻利”的标杆。

文章标签:

上一篇:西周官制体系研究 | 下一篇:秦代医学成就梳理

秦国商鞅变法始末

春秋战国秦国

秦国商鞅变法始末 背景与动因 战国初期,秦国偏居西陲,虽地广但国力贫弱,社会制度落后,贵族世袭特权严重阻碍发展。秦孝公即位后(前361年),为摆脱

墨子非攻的智慧

春秋战国墨子

墨子的“非攻”思想是其核心学说之一,主张反对侵略战争,倡导和平共处,体现了深刻的现实关怀与道德理想。以下从历史背景、理论内涵、实践案例及时代

晏子春秋外交智慧

春秋战国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齐国贤相晏婴言行的一部经典著作,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外交智慧,展现了晏子以弱制强、以理服人的策略。以下结合史实分析其外

战国时期农业变革

春秋战国战国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是中国古代农业发生深刻变革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铁器普及、耕作技术进步、土地制度转型,为后世封建经济奠定了基础。以

季札挂剑徐君墓前

春秋战国尾生

季札挂剑徐君墓前是记载于《史记·吴太伯世家》中的典故,体现了春秋时期贵族“信”与“义”的精神内核。此事发生于公元前544年左右,吴国公子季札出使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