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恪专权被诛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8-04 | 阅读:9084次历史人物 ► 诸葛恪
诸葛恪(203年-253年),字元逊,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东吴重臣诸葛瑾长子、诸葛亮之侄。他是孙吴权臣,孙亮即位后以大将军身份辅政,独揽朝政,最终因北伐失败、施政苛暴引发众怒,于建兴二年(253年)在政变中被诛杀。以下是其专权及败亡的主要史实:
1. 权力扩张与专权
- 诸葛恪在孙权临终前被任命为辅政大臣,与孙弘、滕胤等共同辅佐幼主孙亮(时年十岁)。他迅速铲除政敌孙弘,独掌朝纲,通过人事安插亲信,如将弟弟诸葛融派驻武昌,控制上游兵权。
- 为树立权威,他废除孙权晚年的特务机构“校事”,却又推行严刑峻法,对批评者施以酷刑,导致朝臣噤若寒蝉。其专断作风引发张约、朱异等将领的不满。
2. 合肥新城之败的转折点
- 253年,诸葛恪不顾群臣反对,倾全国之力发动二十万大军北伐曹魏,围攻合肥新城。因战术失误(长期围城不克)、疫病蔓延及魏将张特诈降缓兵,吴军死伤惨重,被迫撤军。此战消耗国力,动摇其统治基础。
3. 民怨与内部矛盾激化
- 北伐失败后,诸葛恪为掩饰过错,竟归罪将领,处死多名禀报实情的官员。同时拒绝减免赋税,致使民间“百姓动,始有离怨”(《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孙氏宗室孙峻趁机联合吴主孙亮及不满官员密谋除恪。
4. 政变被诛的细节
- 孙峻以宴请为名诱诸葛恪入宫,埋伏刀斧手于帷帐后。席间孙亮借故离席,孙峻突然发难,以诏书宣称讨逆。诸葛恪欲拔剑反抗,被张约斩伤,随后其首级被枭示于市,家族尽诛,仅幼子诸葛乔因早嗣诸葛亮一脉得免。
5. 历史评价与教训
- 陈寿评其“矜己陵人,能无败乎”,指出其刚愎自用是败亡主因。东晋习凿齿进一步批评他“不度德量力”,类比于春秋时期的智伯。其败亡暴露了权臣缺乏制衡的危险性,也预示了孙吴后期政局动荡的开端。
- 值得一提的是,诸葛恪北伐虽败,但其“筑堤遏巢湖”“以水代兵”的战术构思,仍体现了军事才能。孙权曾称其“蓝田生玉”,可惜最终“器小任重”,未能延续诸葛家族的贤相传统。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