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老瓦丁造炮术
朝代:元朝 | 时间:2025-07-08 | 阅读:8285次历史人物 ► 阿老瓦丁
阿老瓦丁(Ala al-Din al-Hanafi)是元代著名的回回炮手,其造炮技术对13-14世纪中国军事科技发展有重要影响。他与亦思马因(Ismail)共同受元世祖忽必烈征召,将伊斯兰世界的"回回炮"(配重投石机)技术引入中国,并在元军攻宋战争中发挥关键作用。以下是其技术与历史背景的详细分析:
1. 技术源流与改进
阿老瓦丁的造炮技术源于西亚的"曼贾尼克"(Mangonel)配重式投石机,属于中世纪穆斯林军事工程传统。与传统中国抛石机(如霹雳砲)相比,其核心创新在于:
配重系统:通过重力杠杆原理释放能量,替代人力拉拽,投射力更稳定;
模块化设计:可拆卸运输,适应野战需求;
弹道精度:采用标准化配重箱(《元史》载"炮石重百五十斤"),射程达300-500米。
2. 历史应用与战绩
1273年襄阳之战中,阿老瓦丁督造的回回炮摧毁南宋城墙防御体系,直接加速了襄樊陷落。据《元史·方技传》记载,其炮"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凸显对夯土城墙的破坏力。此后该技术被纳入《武经总要》后续军事典章。
3. 技术传播与影响
元廷设"回回炮手总管府"专职训练,形成跨民族的炮兵部队;
促进西域与中国工匠的技术融合,现存北京故宫午门陈列的明代铁炮仍有西亚冶炼工艺特征;
刺激了明代"大将军炮"等重型火器发展,成为武器成熟前的过渡性攻城装备。
4. 争议与考证
现代研究指出"回回炮"并非武器,而是冷兵器时代投石机的终极形态。阿老瓦丁的技术贡献在于优化了扭矩计算与结构力学设计,其采用的复合杠杆原理在14世纪欧洲发展为更成熟的配重投石机(Trebuchet)。此外,元代《治城要略》中记载的"西域炮式"可能与其设计存在继承关系。
阿老瓦丁的技术引进反映了蒙元时期欧亚大陆军事科技交流的深度,其造炮术在13-14世纪的世界军事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文章标签:炮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