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名将白起征战史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7-09 | 阅读:2421次历史人物 ► 战国
战国名将白起(?—前257年),秦国人,战国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将领之一,位列“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残酷的作战风格著称,一生征战37年未尝败绩,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重要基础。
一、早期战功与崛起
白起在秦昭襄王时期崭露头角,前293年伊阙之战中以少胜多,歼灭韩魏联军24万,一战成名。此战采用“迂回包抄、分割围歼”的战术,成为战国经典战例。前280年—前279年,发动鄢郢之战,水淹楚都鄢城(今湖北宜城),攻破楚国郢都(今湖北江陵),迫使楚国迁都至陈(今河南淮阳),此战重创楚国,奠定了秦对南方的控制。
二、长平之战的巅峰之战
前260年,白起指挥著名的长平之战。他利用使赵国换下廉颇,诱赵括率军出击后切断粮道,围困赵军46天,最终全歼赵军45万(实际数字存疑,但至少20万以上)。此战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围歼战纪录,也因“坑杀降卒”的残酷手段引发争议。考古发现的山西高平长平之战遗址中,仍有大量尸骨坑佐证其惨烈。
三、军事战略思想
1. 歼灭战理论:白起摒弃传统击溃战思维,主张“凡战必求全歼”,通过切断后勤、心理震慑瓦解敌军。
2. 地形利用:擅长借助水火(如鄢城水攻)、峡谷(如长平河谷)等地理条件扩大战果。
3. 心理战运用:常用(如长平之战离间赵王与廉颇)、威慑战术(如展示敌军首级)削弱敌方士气。
四、争议与结局
白起的军事胜利伴随巨大伤亡,六国士兵死亡总数可能超百万,司马迁称“秦取天下多赖白起”。但因抗拒秦昭襄王攻赵命令,被范雎谗言所害,前257年被迫自刎。临终前自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降者数十万,我诈而尽坑之”,体现了其矛盾心态。
延伸知识
白起的战术被后世军队研究,其歼灭思想影响《孙子兵法》注解流派。
秦军“首功制”(按斩首计军功)在其手中发挥到极致,但也加剧了战争残酷性。
现古发现,秦军兵器标准化程度极高,与白起强调的“兵械利、号令一”记载相符。
文章标签:
上一篇:古代交通与西周政治地理关系探讨 | 下一篇:秦半两钱货币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