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唐朝 >> 详情

玄奘西行与《大唐西域记》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7-09 | 阅读:6977次
历史人物 ► 玄奘

玄奘西行与《大唐西域记》是中国佛教史、中外文化交流史及地理学史上的重要事件与文献。以下从历史背景、过程、内容和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玄奘西行与《大唐西域记》

一、玄奘西行的历史背景

1. 佛教发展的需求:唐代初期,佛教经义存在分歧,玄奘因对佛经译本的疑问(尤其"瑜伽师地论"等唯识学经典),决心赴印度求取真经。

2. 政治环境:尽管玄奘最初因唐朝边境管制未获官方许可(627年私渡玉门关),但其归国后得到唐太宗礼遇,反映出唐朝对文化交流的开放态度。

3. 丝绸之路条件:7世纪丝绸之路贸易繁荣,为长途旅行提供了一定物质基础,但西域政局动荡(如西突厥势力)仍使旅途充满危险。

二、西行历程(627-645年)

1. 路线特征: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高昌为关键中转站)、中亚(碎叶城等)、阿富汗(迦毕试国),最终抵达印度那烂陀寺,全程约5万里。

2. 关键节点

- 高昌国(今吐鲁番):鞠文泰资助行程,与玄奘结为兄弟。

- 那烂陀寺:从戒贤法师学习唯识论,被推为"解脱天"。

- 曲女城辩论会(642年):玄奘立"真唯识量"论纲,18日无辩者能破,获"大乘天"称号。

3. 归国贡献:携回657部佛经、150粒佛舍利及多尊佛像,奠定中国唯识宗典籍基础。

三、《大唐西域记》的编撰与内容

1. 成书背景:646年应唐太宗要求口述,由辩机笔录,含12卷,记录138国(含传闻28国)。

2. 地理学价值

- 首次系统记录帕米尔高原地理特征(如"波谜罗川"即帕米尔古称)。

- 详述印度恒河流域气候物产,如摩羯陀国"土地沃壤,稼穑时播"。

3. 人类学观察

- 记载突厥"事火为道"的风俗。

- 描述印度种姓制度细节(婆罗门、刹帝利等四姓差别)。

4. 佛教史料

- 考证佛陀生平地点(如蓝毗尼园位置)。

- 记录阿育王塔分布及佛教部派分裂史实。

四、跨文化影响

1. 印度史重建:19世纪英国考古学家康宁汉姆据该书发掘那烂陀寺、鹿野苑等遗址。

2. 语言学贡献:书中所记"覩货逻国"(吐火罗)为印欧语系研究提供线索。

3. 文学衍生:明代《西游记》的创作基础,但玄奘实际西行仅带弟子石槃陀(后衍生为"孙悟空"原型之一)。

五、学术争议与补充

1. 行程时间考:玄奘经朅盘陀国(今塔什库尔干)翻越兴都库什山的具体路线仍有争议。

2. 史料对比:与法显《佛国记》相比,玄奘记录更注重政体描述(如戒日王朝行政制度)。

3. 现代研究:通过比对方志(如《新唐书·地理志》),证实其对中亚城邦方位的记载精确度达80%以上。

玄奘西行体现的不仅是宗教热情,更包含实证精神——其记录中多次提到"亲践者一百一十国,传闻者二十八国"的严谨态度。《大唐西域记》至今仍是研究中古时期欧亚内陆文明的重要文本,201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文章标签:西域记

上一篇:裴蕴揽权乱朝政 | 下一篇:后汉高祖刘知远建国

唐代三省六部制解析

唐朝六部

唐代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制成熟的标志性制度,形成于隋朝,完善于唐太宗时期。其核心结构为“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与“尚书省下属

玄奘西行与《大唐西域记》

唐朝玄奘

玄奘西行与《大唐西域记》是中国佛教史、中外文化交流史及地理学史上的重要事件与文献。以下从历史背景、过程、内容和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玄奘西

李白杜甫的诗歌风格对比

唐朝杜甫

李白与杜甫作为盛唐双峰并峙的诗坛巨匠,其诗歌风格差异鲜明,折射出唐代文化多元包容的特质。以下从创作理念、艺术表现、题材取向等维度展开对比分析

唐朝时期丝绸之路的繁荣

唐朝唐朝

唐朝时期(618-907年)是丝绸之路历史上最繁荣的阶段之一。这一时期,得益于唐朝强盛的国力、开放的对外政策以及完善的交通网络,丝绸之路成为连接东亚、

玄奘西行与《大唐西域记》

唐朝玄奘

玄奘西行与《大唐西域记》是中国佛教史、中外文化交流史及地理学史上的重要事件与文献。以下从历史背景、过程、内容和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玄奘西

玄奘西行取佛经

唐朝玄奘

玄奘西行取经是中国佛教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跨国文化交流事件之一,其历史背景、过程及成果均体现了唐代中外文明交融的深度。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