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的随园诗话
朝代:清朝 | 时间:2025-07-04 | 阅读:2519次历史人物 ► 袁枚
《随园诗话》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1716-1797)的诗论著作,成书于乾隆年间,共十六卷,补遗十卷。该书以随笔形式系统阐述袁枚的诗歌理论,兼录历代诗作佳句与文人轶事,是清代性灵派诗学的核心文献。
一、核心诗学主张
1. 性灵说:袁枚主张诗歌应直抒胸臆,反对拟古主义,认为"诗者,人之性情也"。他批判沈德潜的格调说与翁方纲的肌理说,强调诗人须有真性情,提出"作诗不可以无我"。
2. 反对形式主义:批评明代前后七子"诗必盛唐"的复古倾向,认为"唐人学汉魏变汉魏,宋人学唐变唐",主张诗歌应随时代发展而创新。
3. 天分与学力论:提出"诗文之道,全关天分",但也强调"不学古人,法无一可",主张在继承中求变通。
二、文学史价值
1. 保存了大量清代诗坛史料,收录了康熙至乾隆时期2000余位诗人的作品,包含许多女性诗人如席佩兰、骆绮兰的创作。
2. 记录了与沈德潜、赵翼、蒋士铨等文人的交往论辩,反映乾嘉诗坛的思想交锋。
3. 提出"诗贵温柔"的审美标准,发展了宋代杨万里的"活法"理论,对后世同光体诗人产生深远影响。
三、版本流传
现存最早为乾隆五十五年(1790)小仓山房刻本,清末有《随园三十八种》丛书本。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顾学颉校点本为现代通行版本。2017年中华书局《袁枚全集校笺》对其进行了全面校勘注释。
四、争议与评价
1. 章学诚批评其"浮薄",朱庭珍《筱园诗话》指其论诗"似通非通"。
2. 周作人20世纪30年代重新发掘其价值,认为体现了"人的文学"的觉醒。
3. 当代学者认为该书将传统诗话的随笔体发展到极致,其诗学观具有早期启蒙色彩。
《随园诗话》的编撰历时四十余年,袁枚自谓"著作之丰,无逾此者"。书中提出的"诗有死活,而无古今"等观点,突破了清代主流诗学的桎梏,其提倡的个性化创作理念对近代文学革新具有先导意义。书中记载的文游、创作轶事及对超过3000首诗歌的点评,构成了研究18世纪中国文学史的重要数据库。
文章标签: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