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晋朝 >> 详情

陶渊明归去来

朝代:晋朝 | 时间:2025-07-09 | 阅读:9603次
历史人物 ► 陶渊明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辞赋作品,创作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年),标志着他结束短暂的仕宦生涯、彻底归隐田园的决定。以下从历史背景、创作动机、思想内涵及文学价值等方面展开分析:

陶渊明归去来

历史背景

1. 政治环境:东晋末年门阀制度森严,政治腐败。陶渊明曾任彭泽令,但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晋书·隐逸传》),在任职80余日后辞官,时值405年十一月,正值军阀混战(如桓玄叛乱刚被平定)。

2. 经济因素:东晋庄园经济发达,士族拥有土地,为隐居提供物质基础。陶渊明诗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归园田居》)反映其实际生计来源。

创作动机

1. 个人性格:陶渊明本性“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归去来兮辞序》),崇尚老庄哲学,厌恶官场虚伪。

2. 直接:据《宋书·隐逸传》载,督邮至县视察,下属要求他束带拜见,陶渊明深感屈辱,遂辞官。

思想内涵

1. 道家思想:贯穿“乐天知命”“委运任化”的思想,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暗喻自然之道。

2. 儒家底色:虽归隐,仍保有“猛志逸四海”(《杂诗》)的济世情怀,归隐是“独善其身”的选择。

3. 隐逸文化:开创了“田园诗派”,将隐逸从被动避世提升为主动追求精神自由。

文学价值

1. 文体创新:融合体与骈赋,语言清新,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兼具音韵与画面感。

2. 意象系统:构建“松菊”“孤云”“归鸟”等象征高洁的意象群,成为后世隐逸诗模板。

3. 影响:直接启发了王维孟浩然等唐代山水田园诗人,苏轼曾多次手书此篇,称其“沛然如肺腑中流出”。

补充史实

具体时间:辞官后作于406年初,序言明确记载“乙巳岁十一月”,即405年冬(农历乙巳年对应公元405—406年)。

经济状况:归隐初期生活尚可,晚年遭遇火灾后陷入贫困,但拒绝刘宋朝廷征召,坚持“不为折腰”的原则。

思想矛盾:作品中“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流露对时光虚度的焦虑,反映隐士的复杂心态。

陶渊明的选择不仅是个人行为,更成为士大夫精神独立的象征,其“归去来”背后的文化意义远超字面含义。

文章标签:陶渊明

上一篇:三国时期的女性地位 | 下一篇:宇文泰开创关陇基业

刘裕代晋建宋

晋朝刘裕

刘裕代晋建宋是中国南北朝时期重要的王朝更替事件,标志着东晋门阀政治的终结和寒门武将主导的南朝宋的崛起。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1. 刘裕的崛起

陶渊明归去来

晋朝陶渊明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辞赋作品,创作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年),标志着他结束短暂的仕宦生涯、彻底归隐田园的决定。以下从历史背景

《晋朝的法律制度演变》

晋朝石勒

晋朝的法律制度演变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历史过程,深受政治动荡、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的影响。从西晋到东晋,法律制度经历了从继承曹魏法制到逐步适应

拓跋珪立北魏

晋朝拓跋珪

拓跋珪是北魏王朝的开国皇帝(道武帝),其建立北魏的历史进程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政权更迭的重要转折点。以下是关于拓跋珪立北魏的史实与相关背景的

陶渊明归去来

晋朝陶渊明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辞赋作品,创作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年),标志着他结束短暂的仕宦生涯、彻底归隐田园的决定。以下从历史背景

《晋朝服饰文化与审美》

晋朝陶渊明

晋朝(265—420年)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开端,其服饰文化与审美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既延续了汉末传统,又融合了胡风与玄学思潮,形成了独特的"魏晋风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