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夏商 >> 详情

夏王扃守成之君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5-30 | 阅读:3495次
历史人物 ► 孔甲

夏王扃是夏朝第十位君主,关于他的历史记载非常有限,主要见于《竹书纪年》《史记·夏本纪》等后世文献。作为“守成之君”,他的统治被认为是维持夏朝既有制度而非开拓创新的时期,以下是结合史实的分析:

夏王扃守成之君

1. 继位背景

扃是夏王不降之弟,根据《竹书纪年》记载,不降在位59年后未传位给儿子孔甲,而是选择弟弟扃继位。这一“兄终弟及”的继承模式在夏朝并非孤例,可能反映了当时王位继承尚未完全确立“父死子继”的规则,或因政治稳定性考量。

2. 统治特点

- 延续国策:扃在位期间(约前18世纪),夏朝国力相对平稳,未记载大规模征伐或改革。后世将其归为“守成”,意味着他延续了不降时期的治理模式,注重维护中央权威与部落联盟关系。

- 农业与社会:夏朝以农耕立国,扃时期可能延续了治水与农事管理。《夏小正》虽成书较晚,但部分内容或反映此时历法、农时的规范化。

3. 权力过渡与争议

扃死后传位予其子廑,而非复归不降之子孔甲。这一选择可能引发内部矛盾,因孔甲后来继位后,《史记》称“德衰,诸侯叛之”,暗示继承问题或埋下不稳定因素。

4. 考古佐证与争议

二里头文化三、四期(约对应夏商之际)的考古发现显示,夏晚期都邑规模扩大但未见显著军事扩张痕迹,与扃“守成”的特点部分吻合,但直接关联仍需进一步证据。

5. 历史评价

后世文献对扃记载简略,但“守成”并非贬义。《逸周书》称“扃能奉常”,即遵守旧制。在早期国家形成阶段,维持稳定本身具有积极意义,尤其对比孔甲后的衰落,扃的统治可能延缓了夏的衰败。

扩展知识:夏朝王权更迭中“禅让”与“世袭”并存的现象,可能反映部落联盟向早期国家过渡的特征。扃的继位也可视为贵族集体决策的结果,而非单纯个人意志。此外,《古本竹书纪年》称扃在位“二十一年”,但年代学考订仍有争议。

文章标签:

上一篇:明代漕运体系的运作 | 下一篇:清代戏曲与民间艺术

夏商时期的水利工程技术

夏商甲骨文

夏商时期的水利工程技术是中国古代治水智慧的早期体现,其技术雏形为后世水利发展奠定了基础。以下是该时期的主要技术特点及相关史实:1. 防洪与城邑防

青铜器与商代礼制

夏商妇好

青铜器与商代礼制的关系是探索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与精神信仰的核心议题之一。商代(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作为中国青铜文明的鼎盛时期,其礼制体系通过青

殷墟出土的商代动物遗存

夏商殷墟

殷墟作为商代晚期都城遗址(约公元前1300—前1046年),出土的动物遗存为研究商代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宗教祭祀提供了重要实证。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殷墟动

商代妇好墓考古发现

夏商妇好墓

商代妇好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宫殿宗庙区的西南部,是中国考古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该墓于1976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保存完整,未遭盗

孔甲乱德夏衰微

夏商孔甲

"孔甲乱德夏衰微"这一典故出自《史记·夏本纪》,反映了夏朝中后期因统治者失德导致国运衰退的历史转折。以下从史实角度展开分析:一、孔甲其人及其统治

孔甲好龙夏衰始

夏商孔甲

关于“孔甲好龙夏衰始”的历史分析: 一、孔甲与夏朝的关联性1. 孔甲的身份与在位时间 孔甲是夏朝第十四任君主,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其为不降之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