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三国 >> 详情

太史慈神箭退敌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08 | 阅读:1860次
历史人物 ► 太史慈

太史慈神箭退敌的事件出自《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是历史记载中体现其勇武与智谋的经典战例。以下根据史实详细解析:

太史慈神箭退敌

历史背景

1. 太史慈其人

太史慈(166—206),字子义,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人,东汉末年名将。早年以箭术精湛、胆略过人闻名,曾单骑突围向刘备求援解孔融之围,后投奔孙策,成为东吴早期重要将领。

2. 事件经过

据《三国志》记载,太史慈随孙策征讨江东时,一次与刘繇部将交锋。敌人在城楼上挑衅,手扶横梁叫阵。太史慈张弓搭箭,一箭射穿敌方将领的手掌,将其钉在梁上,敌军震恐退散。此战展现了其“百步穿杨”的箭术和心理威慑能力。

战术与细节分析

1. 精准的箭术

汉代有效射程约50-100步(秦汉“一步”约1.38米),太史慈能在动态战场上命中敌人手掌,技术远超普通射手。汉代威力强劲,箭镞多为铁制三棱形,穿透力极强,故能钉入木梁。

2. 心理威慑作用

古代战争士气至关重要,主将受伤会直接动摇军心。太史慈此举并非单纯杀伤,而是通过展示武力瓦解敌方斗志,符合《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

3. 装备与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将领常佩“角弓”(兽角),射程和精度优于普通木弓。太史慈作为北方将领,可能接触过匈奴、乌桓骑射技术,融合了中原与游牧民族的射箭技巧。

相关历史延伸

对比其他神箭记录

吕布“辕门射戟”(《三国志·吕布传》)与太史慈事迹齐名,但吕布属表演性质,太史慈则是实战应用。

太史慈的结局

他于建安十一年(206年)早逝,孙权曾感慨:“子义舍我,复谁与成大事?”其子太史享继承爵位,但武功未达父亲高度。

史学评价

裴松之注《三国志》时特别强调太史慈“信义笃烈”,陈寿也赞誉其“有古人之风”。神箭退敌不仅体现个人勇武,更反映汉末武将“勇猛+智计”的复合型军事素养。这一事件成为后世演义、戏曲的素材,《三国演义》第15回对其进行了艺术加工,但核心情节仍忠于史实。

文章标签:神箭

上一篇:汉朝与匈奴的分裂与南匈奴归附 | 下一篇:夏侯湛补亡诗

蜀汉灭亡的根本原因

三国蜀汉

蜀汉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了政治、军事、经济、人才及战略决策等层面的深层次问题。以下从历史事实出发,系统分析其关键因素: 一、地理与人

孟获七纵终归心

三国孟获

“孟获七纵终归心”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南征南中的著名典故,虽然故事经过文学修饰,但以史实为基础,反映了蜀汉稳定后方的战略。一、史实背景与《

太史慈神箭退敌

三国太史慈

太史慈神箭退敌的事件出自《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是历史记载中体现其勇武与智谋的经典战例。以下根据史实详细解析: 历史背景1. 太史慈其人: 太

关羽为什么被封神

三国关羽

关羽被后世神化并尊为“关圣帝君”,其封神过程是历史、文学、宗教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包含以下几个关键原因: 1. 历史功绩与忠义形象 - 关羽作为三国

太史慈神箭退敌

三国太史慈

太史慈神箭退敌的事件出自《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是历史记载中体现其勇武与智谋的经典战例。以下根据史实详细解析: 历史背景1. 太史慈其人: 太

孙策大战太史慈

三国太史慈

孙策与太史慈的交锋是东汉末年江东地区的一场著名战斗,展现了两位猛将的勇武与谋略。根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这场战斗发生在孙策平定江东的过程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