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汉朝 >> 详情

汉朝丝绸之路上的商贸往来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7-09 | 阅读:3397次
历史人物 ► 汉朝

汉朝丝绸之路上的商贸往来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上的重要篇章,其形成与发展与汉武帝时期的张骞通西域密切相关。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汉朝丝绸之路上的商贸往来

1. 张骞“凿空”的奠基作用

公元前138年与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首次系统打通中原与中亚的联系。他带回了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的汗血马、安息(帕提亚帝国)的鸵鸟蛋等实物,并探明了月氏、大夏(巴克特里亚)等国的商业潜力。此举直接促成了汉朝官方对西域的经略,为商路制度化创造了条件。

2. 官方贸易体系的建立

汉朝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并驻军轮台(今新疆轮台),实施“通关市”政策。朝廷通过“使者”团队(实为官方商队)携带丝绸、漆器、铜镜等物资,换取西域的玉石、马匹、葡萄、苜蓿。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武帝曾“铸金银以赐外国”,采用贵金属作为贸易结算手段。

3. 丝绸的核心地位与技术垄断

中国丝绸因工艺复杂、质地轻盈成为西域贵族阶层的奢侈品。罗马帝国通过安息商人获得丝绸后,造成巨额逆差。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记载,罗马每年流失约1亿塞斯特斯银币。为防止技术外泄,汉律严禁蚕种出口,但于阗(今和田)仍通过联姻获得养蚕技术(《大唐西域记》载“东国公主传丝”传说)。

4. 多元商品的流动

- 输入商品:大宛马(“天马”)、于阗玉、龟兹(今库车)铁器、罽宾(克什米尔)毛织品、印度香料(胡椒、没药)。

- 输出商品:除丝绸外,还包括蜀郡的邛竹杖、关中铸铁技术(传播至费尔干纳)、东汉蔡伦改进后的纸张(2世纪传入粟特)。

5. 商路分支与中转贸易

丝绸之路分南北两道:北道经车师(吐鲁番)、龟兹至疏勒(喀什);南道沿昆仑山北麓至于阗。帕提亚帝国控制两河流域后,成为中继站,抽取25%过境税。据《后汉书·西域传》,东汉班超曾派甘英出使罗马,因安息人阻挠未果,反映出中间商对利润的垄断。

6. 宗教与技术的伴随传播

佛教沿商路东传,洛阳白马寺(68年建)的犍陀罗风格雕像可见希腊化影响。同时,中亚的竖箜篌、琵琶传入中原,中国凿井技术(“坎儿井”)西传至波斯。

7. 贸易的衰落与重启

新莽时期商路中断,东汉班超经营西域后恢复。2世纪末因贵霜帝国崛起与东汉内乱,陆路贸易减弱,海上丝绸之路(徐闻、合浦港)逐渐兴起。

汉朝的丝绸之路贸易不仅重塑了欧亚大陆的经济格局,更推动了技术、艺术与思想的跨文明对话,其影响远超商业范畴,奠定了后世东西方交流的基本框架。

文章标签:商贸往来

上一篇:尉缭献策六国 | 下一篇:孟获七纵终归心

王吉清廉留风骨

汉朝霍光

“王吉清廉留风骨”这一评价,主要围绕西汉名臣王吉(字子阳)的廉洁品格与政治风骨展开。王吉是西汉昭帝、宣帝时期的重要官员,以直言敢谏和清廉自守

司马迁与《史记》的编撰历程

汉朝司马迁

司马迁是中国西汉时期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其代表作《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后世正史编纂的典范。以下是其编撰历程及相关史实

汉朝丝绸之路上的商贸往来

汉朝汉朝

汉朝丝绸之路上的商贸往来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上的重要篇章,其形成与发展与汉武帝时期的张骞通西域密切相关。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1. 张骞“凿

汉朝与匈奴的分裂与南匈奴归附

汉朝汉朝

汉朝与匈奴的关系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民族互动案例,其分裂与南匈奴归附的过程深刻影响了东亚政治格局。以下依据史实展开分析:一、匈奴的崛起与汉初对

汉朝丝绸之路上的商贸往来

汉朝汉朝

汉朝丝绸之路上的商贸往来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上的重要篇章,其形成与发展与汉武帝时期的张骞通西域密切相关。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1. 张骞“凿

汉朝与匈奴的分裂与南匈奴归附

汉朝汉朝

汉朝与匈奴的关系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民族互动案例,其分裂与南匈奴归附的过程深刻影响了东亚政治格局。以下依据史实展开分析:一、匈奴的崛起与汉初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