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西周 >> 详情

共和行政代王摄政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7-08 | 阅读:3656次
历史人物 ► 共和

共和行政是中国古代西周时期的一段特殊政治时期,发生在周厉王被国人暴动驱逐后(公元前841年),至周宣王即位前(公元前828年),共14年。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端,具有重要的政治和历史意义。

共和行政代王摄政

以下是关于共和行政的几个关键点:

1. 起因与背景

周厉王在位期间实行暴政,垄断山林川泽之利,推行“专利”政策,压制国人言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最终引发“国人暴动”。厉王被迫逃奔彘(今山西霍州),导致周王朝出现权力真空。

2. 执政形式

- 传统说法(“周召共和”):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公周公旦的后裔)和召公(召公奭的后裔)两位大臣共同执政,代行王权,史称“共和”。

- 现代学术观点清华简《系年》等出土文献提出另一种可能,即“共伯和干王位”,认为“共和”实为卫国的共伯和(名和,爵位为伯)摄政。这一说法与传统记载存在争议。

3. 历史意义

- 纪年开端: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中国历史有明确连续纪年的起点,此前的年代存在较大争议。

- 权力过渡的尝试:共和行政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贵族联合执政案例,体现了周王室衰微时贵族集团的协调能力。

- 政治反思:儒家典籍常以厉王失政为戒,强调“民本”思想,而共和时期被视为挽救周室的过渡阶段。

4. 终结与后续

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8年),周厉王死于彘,太子静即位为周宣王,共和行政结束。宣王初期推行“宣王中兴”,但西周衰亡趋势已难逆转。

5. 学术争议

关于“共和”性质,学界仍有分歧。传统“周召共和”说更侧重宗法贵族共治,而“共伯和”说则可能反映诸侯介入王权的现象。两种说法均无确凿考古证据,但近年出土文献倾向于支持后者。

共和行政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案例,展现了周代贵族政治的应变机制,也为后世提供了权力交替的参考模式。其历史记载的模糊性,正反映了先秦史料的口传特征与史学考据的复杂性。

文章标签:行政代王摄

上一篇:商周交替之际的社会变革 | 下一篇:屈原:楚国文学巨匠与文化传奇

成康之治天下安宁

西周成康之治

“成康之治”是中国西周初年周成王(姬诵)与周康王(姬钊)统治时期(约公元前1042—前996年)出现的治世典范,被后世誉为上古理想政治的象征。这一时期

大盂鼎铭载册命

西周成康之治

大盂鼎是西周早期的重要青铜器,出土于陕西岐山,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其内壁铸有291字铭文,记录了周康王二十三年(约公元前10世纪)对大贵族盂的册命仪

古代交通与西周政治地理关系探讨

西周周公

古代交通与西周政治地理的关系密切,交通体系是维系西周王朝政治控制、军事防御和经济整合的重要基础。以下从多个角度探讨两者的联系,并结合史实展开

共和行政代王摄政

西周共和

共和行政是中国古代西周时期的一段特殊政治时期,发生在周厉王被国人暴动驱逐后(公元前841年),至周宣王即位前(公元前828年),共14年。这一事件标志着

共和行政代王摄政

西周共和

共和行政是中国古代西周时期的一段特殊政治时期,发生在周厉王被国人暴动驱逐后(公元前841年),至周宣王即位前(公元前828年),共14年。这一事件标志着

芮良夫讽谏周厉王

西周共和

芮良夫讽谏周厉王是西周晚期著名的政治事件,反映了周厉王时期社会矛盾的激化与贵族阶层对君主专制的不满。这一事件记录于《国语·周语》和《史记·周本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