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贝币流通体系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7-12 | 阅读:1456次历史人物 ► 贝币
商代贝币流通体系是中国早期货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从以物易物向货币经济的过渡。以下是基于考古发现与文献研究的主要特点和相关扩展:
1. 贝币的材质与来源
商代贝币以天然海贝(主要为货贝,学名*Monetaria moneta*)为主,多产自南海、印度洋等热带海域,通过贸易或贡赋进入中原。晚期出现青铜仿制贝(铜贝),标志着货币铸造技术的萌芽。河南殷墟、山东益都等地出土的铜贝是现存最早的金属货币之一。
2. 流通形式与功能
- 交易媒介:贝币用于购买奴隶、土地、牲畜等大宗商品,甲骨文“买”字(狀)即以贝为部首。
- 财富象征:贵族墓葬中常见贝币随葬,如妇好墓出土6880枚海贝,反映其储蓄功能。
- 赏赐与贡赋:《尚书·盘庚》记载“贝玉曰货”,表明贝币是王室赏赐诸侯的重要物资。
3. 计量单位与兑换关系
以“朋”为基本单位,一朋通常为10枚贝(考古发现有5枚、20枚串联的变例)。西周青铜器铭文(如《趩尊》)记载“贝十朋”可兑换田产或祭器,暗示一定购买力标准。
4. 地域性与跨区域流通
商代晚期,贝币使用范围从王畿(今河南为中心)扩展至长江流域(如湖北盘龙城)、山东半岛(苏埠屯遗址),但边远地区仍保留骨贝、石贝等替代品。
5. 历史演变与社会影响
- 商末出现铜仿贝,与原始瓷器、青铜器共同构成远距离贸易网络。
- 贝币体系为周代“子母相权”货币理论奠定基础,春秋时期的空首布仍保留铲形贝币遗风。
考古证据显示,商代贝币流通具有层级性:王都及大型聚落以真贝为主,次级聚落多见仿制品,反映中央对货币资源的控制力。这一体系虽在秦统一后被金属铸币取代,但其“货贿珍宝”的概念长期影响中国古代货币观念。
文章标签:贝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