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清朝 >> 详情

和珅贪腐案始末揭秘

朝代:清朝 | 时间:2025-06-14 | 阅读:2961次
历史人物 ► 和珅

和珅贪腐案始末揭秘

和珅贪腐案始末揭秘

和珅(1750-1799),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是乾隆朝中后期权倾朝野的重臣。他因深得乾隆帝宠信而掌握军政大权,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巨贪之一。其贪腐行为规模之大、手段之复杂,在清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均属罕见。

一、和珅的崛起与权力膨胀

和珅早年凭借聪慧机敏进入咸安宫官学,后以三等侍卫身份接近乾隆帝。1775年,他因应对西南军务奏对得体,被破格提拔为户部侍郎,从此步入权力核心。和珅善于揣摩圣意,主持编纂《四库全书》、督办乾隆南巡等事务,逐渐掌控吏部、户部、内务府等要害部门,形成“和党”势力。至1790年代,其亲信遍布六部,甚至民间有“和二皇帝”之称。

二、贪腐手段与敛财规模

1. 勒索官员:通过“议罪银”制度逼迫犯事官员交纳赎罪银两,多数流入和珅。如山东巡抚国泰案中,涉案官员被迫向其行贿数百万两。

2. 把持商业:垄断当铺、粮运、盐引等暴利行业,指使家奴开设店铺300余间,利用权力打击竞争对手。

3. 侵吞国库:担任内务府总管期间,以“备办贡品”为名挪用库银,仅乾隆晚年五次南巡就虚报开支超2000万两。

4. 收受礼品:每年生辰收礼价值超千万两,朝鲜使臣记载“外国贡使至,必先谒和门”。

三、嘉庆帝清算过程

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驾崩,嘉庆帝在国丧期间迅速行动:

正月初八以“剿办白莲教不力”为由免除和珅军机大臣职务。

正月十三下旨抄家,查抄资产包括现银3000万两、黄金3.2万两(合计约11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15年财政收入),房产2170间,以及大量珍宝古玩。其府邸(今北京恭王府)藏有整块和田玉雕“一捧雪”、镶金西洋钟表等稀世之物。

正月十八赐白绫自尽,为避免政局动荡,对其余党羽采取宽大处理。

四、历史争议与现代启示

1. 贪腐根源:清代“养廉银”制度缺陷、皇权专制下的监察失效、乾隆晚年怠政等因素共同促成了和珅坐大。

2. 资产估算差异薛福成《庸盦笔记》称其资产超8亿两,但现代学者冯尔康考证实际约1000万两,争议源于清代抄家清单的混淆记载。

3. 制度反思:此案暴露了清代“密折制度”的局限性——皇帝个人意志决定反腐力度,而非系统性制度约束。

和珅案作为古代权力监督失效的典型案例,至今仍具警示意义。其兴衰轨迹印证了“权倾即祸始”的历史规律,也为现代反腐制度设计提供了深刻借鉴。清代史学家魏源评价:“乾隆之季,诸道震颤,而独和相骄蹇,货贿山积,此非一朝夕之故也。”

文章标签:贪腐案

上一篇:毛文龙皮岛抗清 | 下一篇:夏朝二里头文化遗址

梁启超宣传维新

清朝康有为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和维新派代表人物,他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积极宣传维新思想,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以下是关于梁启超宣传维新

清代茶马古道贸易

清朝清朝

清代茶马古道贸易是中国西南地区与西藏、尼泊尔、印度等地的重要经济文化交流通道,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宋时期,但在清代达到鼎盛。清政府通过茶马互市制

年羹尧功高震主之祸

清朝年羹尧

年羹尧功高震主之祸是清代雍正朝著名的政治悲剧,其核心矛盾在于功臣权势过大引发的皇权猜忌与政治清算。这一事件深刻反映了封建专制体制下君臣关系的

雍正皇帝推行新政

清朝雍正

雍正皇帝(1678—1735,1722—1735年在位)是清朝第五位皇帝,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深刻影响清朝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改革新政。这些改革以强化中央集权

和珅的贪腐人生

清朝和珅

和珅(1750-1799),原名善保,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是清代乾隆朝权倾朝野的重臣,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巨贪之一。其贪腐行为规模之大

和珅贪腐敛财案

清朝和珅

和珅(1750—1799年),清朝乾隆、嘉庆两朝权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贪官之一,其敛财规模和手段在封建官僚体系中极具代表性。以下是关于和珅贪腐案的详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