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始末考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7-09 | 阅读:1262次历史人物 ►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是战国时期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其始末可考据如下:
一、背景与起因
1. 上党归属争端
前262年,韩国献上党郡(今山西东南部)予秦以求和,但上党太守冯亭转投赵国。赵孝成王接纳上党,引发秦昭襄王不满,成为战争。
2. 秦赵争霸态势
秦国经商鞅变法后国力强盛,推行“远交近攻”;赵国经胡服骑射改革,军力强劲,成为东方六国中唯一能抗衡秦的力量。
二、战争过程
1. 前期对峙(前260年四月—七月)
秦将王龁攻占上党,赵将廉颇在长平(今山西高平)筑垒固守,采取守势。秦军多次攻坚未果,双方转入持久战。
2. 秦与赵换将
秦国散布“秦畏赵括”谣言,赵王中计以赵括代廉颇。秦秘密启用白起为帅,策划包围战术。
3. 决战与围歼(前260年八月—九月)
- 赵括率军出击,白起佯败诱敌,同时派奇兵断绝赵军粮道。
- 秦军包围赵军46日,赵括突围战死,饥饿的40余万赵军投降。
- 白起坑杀降卒(仅留240名幼卒归赵),震惊列国。
三、历史影响
1. 赵国元气大伤
丧失精锐士卒,国力一蹶不振,加速灭亡进程。
2. 秦国确立霸权
扫清东进障碍,为统一奠定基础。白起因此战遭范雎忌惮,后被赐死。
3. 战术与军事变革
体现秦军“歼灭战”思想,暴露冷兵器时代后勤与心理战的重要性。
四、考古与争议
山西高平发现大量尸骨坑、箭簇及防御工事遗迹,佐证战争规模。
史学界对坑数存疑(《史记》载40万恐为夸大,实际或不足30万),但惨烈程度无可争议。
长平之战作为古代中国规模最大、最残酷的歼灭战,不仅改写战国格局,其军事策略与人性悲剧至今仍为史学界焦点。
文章标签:
上一篇:周幽王亡国的多重原因 | 下一篇:王翦战国末期名将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