嫪毐叛乱伏诛
朝代:秦朝 | 时间:2025-07-09 | 阅读:8798次历史人物 ► 嫪毐
嫪毐叛乱伏诛是秦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事件,发生于秦始皇嬴政亲政初期(公元前238年)。这一事件深刻反映了秦国权力斗争的残酷性,也展现了年轻嬴政治理能力的早期体现。
背景与人物关系
1. 嫪毐的崛起:嫪毐原为市井之徒,因生理特征奇异被吕不韦收为门客,后通过伪装宦官进入宫廷,成为秦始皇生母赵太后的男宠。他受封长信侯,获封地山阳郡(今河南焦作一带),权势膨胀至"事无大小皆决于毐"(《史记·吕不韦列传》)。
2. 权力矛盾激化:随着嬴政即将行冠礼亲政(22岁),嫪毐为保住既得利益,试图通过政变继续操控朝政。其与赵太后私生二子的事实更使其陷入政治绝境——若嬴政彻查,将面临灭族之祸。
叛乱过程
策划阶段:嫪毐盗用秦王玉玺和太后印信,征调县卒、卫卒、戎翟首领等组建武装力量。据《史记》记载,其动员兵力包括"官骑、戎翟君公、舍人"等数千人。
关键战役:叛乱在嬴政赴雍城蕲年宫(今陕西凤翔)举行冠礼时爆发。嫪毐率众攻击蕲年宫,但嬴政早有戒备,命相国昌平君、昌文君领咸阳驻军平叛。战役在咸阳街头展开,叛军溃败。
镇压与惩处
1. 酷烈清算:嫪毐兵败后被车裂示众,其宗族尽诛,与赵太后所生二子"囊载扑杀"。
2. 牵连广泛:卫尉(宫廷警卫长)竭、内史(京师行政官)肆等二十余名高级官员被枭首,四千余户参与叛乱者被夺爵流放蜀地。
3. 吕不韦倒台:虽无直接证据表明吕不韦参与叛乱,但其举荐嫪毐的行为被追究,最终遭罢相流放,次年饮鸩自尽。
历史影响
中央集权强化:嬴政借机清除了太后势力和吕不韦集团,彻底掌握军政大权,为后续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法制实践:案件处理严格遵循《秦律》,连坐制度得到彻底执行,体现了"轻罪重罚"的法家思想。
宫廷制度改革:此后秦宫严格筛查宦官身份,杜绝假宦干政现象。1975年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的《法律答问》中,明确记载了对"假宦"者的腰斩之刑。
值得补充的是,考古发现的秦封泥中有"长信侯印"遗存,印证了嫪毐曾拥有正式爵位封邑。现代学者考证认为,这场叛乱实质是秦国保守势力(赵太后-嫪毐集团)与新兴王权间的最后对决,其迅速镇压也反映出秦国官僚体系的高效性。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