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秦朝 >> 详情

修筑郑国渠始末

朝代:秦朝 | 时间:2025-07-09 | 阅读:9151次
历史人物 ► 郑国渠

修筑郑国渠始末

修筑郑国渠始末

郑国渠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始建于战国末期(约公元前246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修建,是秦国都江堰之后又一项重大水利工程。其修建背景与秦统一六国的战略密切相关,也是“疲秦之计”与“强秦之策”双重作用的结果。以下是其始末及历史意义的详细梳理:

1. 修建背景

战国后期,秦国日益强盛,对东方六国形成威胁。韩国为延缓秦国东进,派水工郑国入秦,游说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企图消耗秦国人力物力(史称“疲秦之计”)。然而,秦国识破韩国的意图后,非但未中止工程,反而借助郑国的技术将计就计,将水利工程转化为增强国力的关键项目。

2. 工程概况

选址与设计:郑国渠西起泾水(今陕西泾阳县西北),东至洛河(今陕西蒲城县东南),全长约150公里,横跨关中平原北部。

技术特点:采用“横绝”技术(拦截天然河道形成水库),利用泾水含沙量高的特点“淤灌”,既改良盐碱地,又提升土壤肥力。渠道设计坡度平缓,实现自流灌溉。

工程量:动用数十万劳工,耗时约10年完成(一说至公元前236年竣工)。

3. 历史作用

农业效益:灌溉关中农田4万余顷(约合今280万亩),亩产增至“一钟”(约合今250斤),使关中成为“天府之国”,为秦统一提供粮草保障。

战略价值:水利经济支撑了秦国长期战争需求,间接加速了统一进程。司马迁称“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后世影响:汉代扩建为“白渠”,唐代形成“三白渠”系统,奠定关中农业基础,历代修缮沿用至明清

4. 争议与评价

郑国角色:尽管最初为间谍,但其专业能力得到秦国重用,工程以郑国命名,体现了秦的实用主义。

生态争议:部分学者认为泾水泥沙可能导致下游河道淤积,但总体利大于弊。

5. 现代意义

郑国渠遗址现存于陕西泾阳县王桥镇,2016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其“因势利导、以淤代治”的理念对当代水利仍有借鉴价值。从政治博弈到技术突破,郑国渠堪称中国古代水利与战略结合的典范。

文章标签:郑国渠

上一篇:吕不韦:秦国政治改革的幕后智囊 | 下一篇:晁错削藩酿祸

巴寡妇清丹砂之富

秦朝巴寡妇清

巴寡妇清丹砂之富 巴寡妇清(又称“巴清”或“清”)是秦朝时期巴郡(今重庆一带)的一位著名女性工商业主,以经营丹砂(朱砂)矿业积累巨额财富而闻名

百里奚五羖大夫传奇

秦朝百里奚

百里奚,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原为虞国大夫,后成为秦国重臣,因被秦穆公以五张黑羊皮赎回,史称“五羖大夫”。其人生充满传奇色彩,对秦国崛起影响深

修筑郑国渠始末

秦朝郑国渠

修筑郑国渠始末 郑国渠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始建于战国末期(约公元前246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修建,是秦国继都江堰之后又一项重大水利工程。

秦始皇巡狩四方记

秦朝秦始皇

秦始皇巡狩四方记是中国历史上极具标志性的事件,展现了统一帝国后的权力象征与地理整合。以下是依据史实的详细梳理:1. 巡狩的背景与目的 秦始皇在公元

修筑郑国渠始末

秦朝郑国渠

修筑郑国渠始末 郑国渠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始建于战国末期(约公元前246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修建,是秦国继都江堰之后又一项重大水利工程。

郑国渠溉关中沃野

春秋战国郑国渠

郑国渠是战国时期秦国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修建,始建于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是关中平原最早的灌溉系统之一。该工程以“疲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