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隋朝 >> 详情

陈稜远征流求岛

朝代:隋朝 | 时间:2025-07-25 | 阅读:4263次
历史人物 ► 杨广

陈稜是隋朝将领,于公元607—610年(大业三年至六年)受隋炀帝杨广之命远征流求(今台湾岛及周边岛屿),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文献记载的中原王朝对台湾的军事行动。以下是关于此次远征的史实与分析:

陈稜远征流求岛

一、历史背景

1. 隋炀帝的扩张政策

隋炀帝在位期间积极推行对外扩张,曾三征高句丽,并派遣使臣出使赤土(今东南亚)、倭国(日本)等地。远征流求是其"四夷宾服"战略的一部分,旨在拓展海疆影响力。

2. 流求的早期记载

《隋书·流求国传》记载流求"居海岛中,当建安郡(今福建)东",但当时中原对台湾认知有限,常与琉球(今冲绳)混淆。陈稜所征的"流求"根据航程判断应为台湾。

二、远征过程

1. 军事准备

陈稜与朝请大夫张镇周率东阳(今浙江金华)兵万余人,乘坐五牙舰等战船,从义安郡(今广东潮州)出海。水师中包含了熟悉南海航路的闽粤籍士兵。

2. 登陆作战

隋军在台湾西部海岸(可能今台南附近)登陆,遭遇当地土著抵抗。《隋书》记载流求人"深目长鼻",使用石斧、骨箭,以部落形式聚居。陈稜通过数次战役击败土著,俘虏数千人。

3. 政治象征意义

虽未建立长期统治,但隋军带回的俘虏在洛阳献俘,炀帝赐百官"流求班师"宴,将其纳入"天子抚四夷"的政治宣传体系。

三、历史意义与争议

1. 主权依据

此次远征成为后世中国主张对台湾主权的早期历史依据之一,明、清文献均提及陈稜"开疆流求"的事迹。

2. 考据争议

部分学者认为《隋书》记载的航程与地形更接近琉球群岛,但多数研究支持台湾说,因唐代《通典》明确区分"流求"与"琉球"。

3. 技术影响

远征推动了大陆与台湾的早期接触,带回了关于台湾地理、物产(如鹿皮、藤甲)的记载,促进了后来的贸易往来。

四、延伸知识

陈稜后因参与宇文化及叛乱,但其在台湾的军事行动仍被后代将领(如郑成功)视为先例。

台南市现存"陈圣王庙"(清代建),民间将其奉为开台先驱,反映历史记忆的延续。

此次远征也暴露了隋朝海上力量的局限,后续未再对台湾用兵,直至元代设立澎湖巡检司。

隋朝对台湾的经略虽短暂,但开启了中央政权关注台湾的序幕,为后世治理提供了历史参照。

文章标签:

上一篇:北朝佛教石窟分布 | 下一篇:唐太宗李世民的政治革新之路

翟让瓦岗聚义

隋朝单雄信

翟让是隋末唐初农民起义领袖之一,瓦岗军初期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他的活动主要集中在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是反隋武装斗争中影响较大的势力

隋代赋税制度特点

隋朝租庸调制

隋代赋税制度的核心是租庸调制,该制度在继承北朝均田制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化调整,形成了以下显著特点:1. 租庸调三位一体结构 租:每丁每年纳粟二石,

隋朝礼制改革内容

隋朝杨广

隋朝礼制改革是隋文帝杨坚和隋炀帝杨广在位期间推行的一系列制度革新,旨在重构国家礼仪体系,强化皇权,促进社会秩序稳定,并为后世唐宋礼制奠定基础

隋朝监察体系设置

隋朝

隋朝监察体系的设置沿袭了汉魏旧制并有所创新,形成了以御史台为核心的中央监察机构与地方巡察制度相结合的体系,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御

隋朝礼制改革内容

隋朝杨广

隋朝礼制改革是隋文帝杨坚和隋炀帝杨广在位期间推行的一系列制度革新,旨在重构国家礼仪体系,强化皇权,促进社会秩序稳定,并为后世唐宋礼制奠定基础

陈稜远征流求岛

隋朝杨广

陈稜是隋朝将领,于公元607—610年(大业三年至六年)受隋炀帝杨广之命远征流求(今台湾岛及周边岛屿),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文献记载的中原王朝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