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汉朝 >> 详情

陈汤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5-17 | 阅读:8765次
历史人物 ► 汉武帝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出自西汉名将陈汤在攻灭北匈奴郅支单于后给汉元帝的上疏,原文为"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集中体现了西汉鼎盛时期的国家意志和军事外交思想,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战略内涵。

陈汤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一、历史背景

1. 汉匈百年博弈:自汉武帝时期开始,汉朝与匈奴进行了长达百余年的战争。到汉宣帝时期,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归附汉朝,北匈奴郅支单于西迁至康居(今哈萨克斯坦一带),继续威胁西域诸国。

2. 西域战略要地:郅支单于杀害汉使谷吉,控制西域要道,严重威胁汉朝对西域的控制。西域都护甘延寿与副校尉陈汤认为"夷狄畏服大种",决定先发制人。

二、军事行动细节

1. 矫诏出兵:公元前36年,陈汤与甘延寿未经朝廷批准,征发西域屯田汉军及西域诸国联军四万余人,分六校尉进军康居。

2. 攻城战术:汉军采用"鱼鳞阵"围困郅支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使用压制城头守军,工兵挖掘地道,最终攻破三重木城。

3. 战果统计:斩郅支单于首级,诛阏氏、太子、名王以下1518人,俘虏145人,收降千余人。此战创造了汉军远征中亚的最远纪录。

三、战略意义

1. 西域秩序重构:此战后汉朝完全掌控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确立了对中亚地区的政治影响力,为丝绸之路畅通奠定基础。

2. 军事技术传播:汉军的机、攻城器械等技术经此战传入中亚,影响了当地军事发展。考古发现哈萨克斯坦的拉哈特遗址出土汉式机零件。

3. 外交威慑效应:将郅支首级传送长安后,南匈奴呼韩邪单于立即请求入朝,促成了"昭君出塞"的和亲事件,北方边境获得长期安定。

四、历史评价争议

1. 功过之争:陈汤虽立大功,但因"矫制"行为遭丞相匡衡弹劾,最终仅封关内侯。这一争议反映了汉代"王道"与"霸道"的治国理念之争。

2. 后世影响:唐代王忠嗣、明代戚继光等名将均引用此语表达国防思想。现古在哈萨克斯坦塔拉斯河畔发现的"郅支城"遗址,证实了战役的具置。

这句话不仅是一个军事宣言,更体现了古代中国"以战止战"的国防观念,其核心在于通过决定性打击建立战略威慑,而非无限制扩张。从军事地理学角度看,汉朝通过此战将战略前沿推进到帕米尔高原以西,构建了完整的西域防御体系。

文章标签:

上一篇:列子御风而行寓言 | 下一篇:唐代的书法艺术发展

汉朝与匈奴的和亲政策

汉朝汉朝

汉朝与匈奴的和亲政策是西汉初期为缓解边境压力、争取战略发展时间而采取的重要外交手段,其核心是通过皇室女子与匈奴单于的联姻,辅以财物馈赠,换取

汉代的长城与边防体系

汉朝霍去病

汉代的长安与边防体系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与完善反映了汉朝应对北方游牧民族威胁的战略智慧。以下是关于汉代长城与边防体系的详

陈汤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汉朝汉武帝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出自西汉名将陈汤在攻灭北匈奴郅支单于后给汉元帝的上疏,原文为"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

吕后临朝称制

汉朝刘恭

吕后临朝称制是中国历史上女性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重要案例,标志着西汉初期政治格局的重大变革。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一、历史背景与权力过渡1. 刘

陈汤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汉朝汉武帝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出自西汉名将陈汤在攻灭北匈奴郅支单于后给汉元帝的上疏,原文为"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

汉武帝时期的政策变革

汉朝汉武帝

汉武帝时期的政策变革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实行了一系列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