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晋朝 >> 详情

温峤燃犀照妖

朝代:晋朝 | 时间:2025-07-05 | 阅读:8257次
历史人物 ► 温峤

温峤燃犀照妖”典出《晋书·温峤传》,是东晋时期著名的志怪故事,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学意象。根据史实记载和文献考辨,具体内容如下:

温峤燃犀照妖

1. 历史背景与事件经过

温峤(288—329)是东晋名将、政治家,曾任江州刺史。公元324年,他奉命平定苏峻之乱时驻军牛渚矶(今安徽马鞍山采石矶)。当地传闻矶下深水中有“水怪”,温峤出于军事谨慎或好奇心,命人点燃(古人认为有显形之效)照明水面。据《晋书》载,火光中果然见到“奇形异状”的水族生物,不久后温峤因眼疾去世,时人附会为“照妖”招致的灾厄。

2. 文化意涵与后世影响

的象征意义:在古代巫术传统中,被视为通灵之物,《淮南子》已有“置穴,狐不敢归”的记载。晋代葛洪《抱朴子》更明确提到能照见“妖邪”。

志怪文学的经典母题:此事被收入干宝《搜神记》,强化了“燃犀见怪—触怒精怪—遭报”的叙事模式,影响了唐宋传奇(如《玄怪录》)及明清小说。

地理与民俗的关联:牛渚矶作为长江险要,自古多诡怪传说。李白《夜泊牛渚怀古》提及此事,后世更衍生出“燃犀亭”等人文景观。

3. 史实辨析与争议

史料差异:《晋书》未明确记载温峤所见为“妖”,仅描述“水族覆火”,唐代《酉阳杂俎》则增饰为“赤衣乘马”的鬼怪。

科学视角:现代学者推测,可能是火光折射水中生物或沼气燃烧产生的幻觉,而温峤的眼疾或因战场伤病导致。

4. 相关扩展知识

温峤不仅是军事家,还参与平定王敦之乱,其生平事迹多见于《世说新语》。

“燃犀”成为后世诗词常用典故,如辛弃疾“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即暗用此典。

类似“以光窥异界”的母题,西方亦有“普路托斯之镜”等传说,反映人类对未知领域的集体想象。

这一故事糅合了历史人物、巫术信仰与文学想象,展现了六朝时期“巫鬼文化”与史传书写的交织,其影响延续至近代志怪文学创作。

文章标签:

上一篇:三国地图变迁考 | 下一篇:梁武帝萧衍崇佛记

《晋朝服饰文化与审美》

晋朝陶渊明

晋朝(265—420年)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开端,其服饰文化与审美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既延续了汉末传统,又融合了胡风与玄学思潮,形成了独特的"魏晋风

《竹林七贤的思想与影响》

晋朝陶渊明

《竹林七贤的思想与影响》 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以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为代表的七位名士,他们因常集于竹林中饮酒清谈而得名。其思

温峤燃犀照妖

晋朝温峤

“温峤燃犀照妖”典出《晋书·温峤传》,是东晋时期著名的志怪故事,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学意象。根据史实记载和文献考辨,具体内容如下:1. 历史背景

慧远庐山结社

晋朝陶渊明

慧远庐山结社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事件,发生于东晋时期(约公元4世纪末至5世纪初),以高僧慧远为核心,在庐山(今江西省九江市)集结僧俗信徒,形成中

温峤燃犀照妖

晋朝温峤

“温峤燃犀照妖”典出《晋书·温峤传》,是东晋时期著名的志怪故事,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学意象。根据史实记载和文献考辨,具体内容如下:1. 历史背景

温峤忠诚定乱局

晋朝温峤

温峤(288年-329年),字泰真(一作太真),东晋名臣、军事家,以忠诚果敢、智勇双全著称,在平定王敦之乱和苏峻之乱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是稳定东晋政局
友情链接